《论语》当中,大部分句子还是比较经典的,有些句子还富有很强的哲理性。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孔子三戒”。它可以说是孔子的劝世良言。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
这句话中,孔子直戳了当的告诫年轻人要戒色,中年人要戒斗,老年人要戒得。那么,这三句话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其实,孔子的思想在古代或许真的很简单,但如果要想古为今用,那么这句话对于现代来说,可能内涵会变得更加的丰富。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孔子时代的原本含义和现代的理解含义有何差异。
很好理解,就是说少年对女色要“敬而远之”。你可以觉得这位女同胞漂亮赞赏她,但却不能够沉迷女色。当然,孔子给出敬而远之的条件是你现在还气血不足。
对于现在来说,孔子这句话中的色,含义就不可能仅仅在单独指女色。准确一点来说,这句话中的色,应该理解为诱惑和欲望。对于古代人而言,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比较单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欲望。现在就不同了,生活多姿多彩,手机电脑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丰富了人们业余的生活,不过,这也说明,来自外界的诱惑渐渐多了,如果你没有很好的定力,那么你就会沉迷在诱惑之中无法自拔。比如游戏娱乐的诱惑让你有了整天沉迷游戏的欲望。
这种欲望,是诱惑带来的。因此此时的青少年戒色的色字,除了女色外,就增加了一条含义,那就是一定要戒掉过度的欲望,抵制不良诱惑。
中年人要戒斗,一般来说,斗很容易被理解为打架争夺。其实,斗应该理解为斗气、攀比。现在的人们,年轻气盛之时,为了生活都在努力的打拼,但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都是不同的,于是就产生了差异化。这样,处于劣势的那部分人,就容易与他人斗气或攀比。
现实中,与人斗气和攀比,如果是一个合适的度的话,那是一件好事,可以让自己进步。就像你心里在想,我为什么不如他?比过之后,这就会产生自己要努力超过别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动力。但如果这个度把握的不好,就容易伤了和气,产生嫉妒,甚至仇视。所有青年戒斗也是要避免过度的斗气和攀比,这也说明:
俗语:“人比人气死人”
在孔子这句话中,老年戒得是比较难理解的一句。很多人觉得应该理解为贪得无厌。这里,我认为,把它理解为贪得无厌并不是最好的解释。贪得无厌是想要比这更多的东西。而这里的“得”,应该结合血气既衰来理解,其实也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要适当放弃一些东西。也就是不要过分“倚老卖老”,一定要把机会让给年轻人,毕竟,自己现在已经没有了年轻人的活力,不能逞强了。
总而言之,孔子把这三戒划为少年时,中年时和老年时,并且是以气血的强弱程度来划分的。其实,色、斗、得,在每个阶段的人都会有,只是侧重的不一样罢了。少年不仅要戒色,也应该戒斗,还应该戒得,毕竟,年少的人也喜欢斗气和攀比,年少的人也喜欢逞强。中年人,则一样有许多不良诱惑围绕身边,老年人亦是如此。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所以说,孔子所说的三戒,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单独只适用于某个年龄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