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职场,最有名、颜值最高的女高管必须是上官婉儿。
1、出身显贵女儿身也要称量天下
上官婉儿生于公元664年,她的出生就是一奇。唐人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官婉儿降生的前夕,她母亲郑氏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见一金甲巨人送给她一杆大秤,说:“持此称量天下。”占梦的人告诉郑氏:“此为吉兆,当生贵子,而秉国权衡。”
结果后来生出的是个女孩,人皆笑此胎梦无效,唯独郑氏依然坚信不疑。据说有一次她刮着襁褓中的婉儿的鼻子说:“要称量天下的就是你这个小丫头片子呀?”襁褓中的婉儿竟然咿咿呀呀地仿佛在回答“是呀”。由此郑氏决定把这个小女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绝世人物。郑氏哪里会知道,一场灭门大祸已经来到了她和女儿身边。
那一年是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虽然还是皇帝,但皇后武则天已经一手遮天了。太宗李世民因为担心自己杀兄戮弟夺得大位的经历再次上演,才放弃和他一样英明神武的儿子李恪而选择了李治这个温和懦弱的儿子继承皇位。此举却无意中成就了那个震惊百代的武则天。
高宗李治向来体弱多病,这给了武则天把持朝政的机会,眼看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心里到底还是不舒服的,不过他只敢在亲信的朝臣面前稍微流露一点情绪,却不料这点情绪便激发了听者的忠君热忱。这个听者正是婉儿的祖父上官仪。
2、家道中落祖父上官仪直谏招祸
上官仪是著名诗人,工于五言诗,在刘长卿之前他的五言诗可以说无人能敌,时人多有仿效者,号为“上官体”。他的代表作《入朝洛堤步月》,是凌晨入朝时在洛河南岸即兴吟咏的,“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架构精巧,音韵清亮,把一个志得意满的少壮派文人的情志展示得淋漓尽致,据《隋唐嘉话》说,当时在场的人“群公望之”“犹神仙焉”。
上官仪贞观初年进士及第,“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两策颇见其治国才能,召授弘文馆直学士,迁秘书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也曾参与《晋书》的编撰工作,很受太宗李世民器重。
高宗即位,上官仪为秘书少监,任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也就是宰相了。按理讲他的人生该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坏就坏在他文人的臭脾气不时发作一下。酒场上发作一下还没有什么,他却在听了高宗李治的牢骚后,秉承刚直肯谏的古士人遗风,便建议高宗废去武则天的皇后之位。
李治本来只是发发牢骚,说过也就忘了,却太不该把上官仪的建议再说给武则天。这一来,好了,武则天一个翻手,暗地里指使后世称为小人奸臣的许敬宗诬告上官仪参与谋反,将其判处死刑。一起死的,还有上官仪的儿子也就是婉儿的父亲上官庭芝,同时籍没其家。当时上官婉儿才几个月大,就随着母亲郑氏被掳入宫中做了奴仆。虽然后来中宗李显即位后为上官一家平反了冤狱,追封上官仪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但那毕竟是后事了。
3、武皇赏花
上官才女受荐登场
当时的上官婉儿尚不知人事,也不知道她母亲是怎么熬过来的,史书无记载,想来也一定受尽了屈辱、历尽了艰辛。也许,支撑郑氏活下去的,就是女儿的天生异象了。
不幸中的万幸,唐朝皇宫里有宫教博士,教宫人学习书算,还有乐舞书画,有丰富的典籍。而郑氏出身也是高门大户的郑氏家族,诗书礼仪也是修习过的,若督促女儿努力向学,长大后成为妃嫔或者宫廷女官之类的也不是没有可能——思前想后,这是那种处境下唯一的晋升机会。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正月立春日,淑气催暖,惠风和畅。武则天忽然想到御园赏花。一声号令,众人前呼后拥,到了御园,原想着会有一派百花争艳的好景致,却因时令不到,不见想象中的那些景象,随即下令剪裁百花以应天后之心。然后还是按照惯例,要求百官赋诗祝贺,于是众人在武后面前争相赋诗属对。
大家的吟咏虽然风光旖旎,却都不入武后法耳法眼。惯于察言观色的许敬宗见武后皱眉,小心翼翼地说:“宫里有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儿,据说天赋异禀,过目成诵,写诗作文,下笔立成,要不……”武后一听,立马精神一振:“快快宣召来此!”
于是,上官婉儿登场了。
这日,她奉召到了御园。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已经悄然出落成了一朵秀雅清莹而又风华内敛的花朵。
1、诗佳得恩宠 掌印随侍武后
待上官婉儿上前见礼已毕,武后已觉清馨之气扑面而来,不由心怀大畅,微笑着命其以景赋诗。好个上官婉儿,听罢指令,双目逡巡一周,立即索要笔墨纸砚,提笔即书,一首五言律诗须臾而成。宫人不敢怠慢,连忙将其上呈武后。武后接过诗笺,浏览一眼,不由精神大振,脱口吟诵而出: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这首诗的确是上品,不仅把纸花写得活灵活现,在结体、对仗、平仄运用方面也无懈可击。以至于到了20世纪以后,郑振铎先生还赞誉它“正是律诗时代的最格律矜严之作”。
吟咏已毕,武后凤眼微眯,久久看着这个立于春风中的婷婷少女,不由得痴了。她想起了自己:当年也是同样的花样年华,同样的才华横溢,同样的让万千须眉低首敛眉啊!不同的只是,两个女孩子的身份简直是天渊之别。不过,现在有我武曌在,这个女孩子的宫奴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思虑一定,武后当即下令,免除上官婉儿的奴婢身份,让其随侍身边,掌管皇后印信。从此,武则天所下的制诰,差不多就都出于上官婉儿的秀雅手笔了。
上官婉儿是否真的能够如卜者所说称量天下,很快也有了答案。
2 、“赋诗夺锦袍”称量天下文士
奖励优秀诗人,鼓励臣下赛诗是唐朝许多皇帝的亲民举措之一,武则天掌握朝中大权以后,这一点更是做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每逢朝会必有诗会。赛诗办法更是花样百出,或者人主命题,众人赋诗,或者女皇赋诗,众人奉和,又或者以抽签形式指定某人赋诗,不一而足。
“赋诗夺锦袍”,就是武则天时代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是上官婉儿大展风采的一个实例。《唐诗纪事》卷十一《宋之问》章记载了这个故事。
有一年春天,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予锦袍,由上官婉儿做评判官给予裁量。于是,大佛脚下结起彩楼,上官婉儿端坐其上,高髻簪(jì zān)花,薄纱帷帽,恍恍然天人一般。内侍以托盘捧出一袭金锦袍,据说是宫中姿容最妙、手工最好的宫女亲手缝制,金丝银线,造型气派,闪耀着盛世的荣光。文武百官,有的临水吟哦,有的呆立花间,有的尚搜索枯肠,有的已奋笔疾书,一个个都铆足了劲儿要比拼一番。
一炷香很快燃尽,左史东方虬(qiú)先声夺人,抢先交稿,然后左顾右盼,扬扬自得。武后见此,立马下诏将锦袍赐予东方虬。上官婉儿动了动,却欲言又止。东方虬穿上锦袍,好不得意,举首间却见上官婉儿冲着他摇了摇头,不禁一阵茫然。
后来,在上官婉儿的说服下,武后同意重新评判。东方虬的脸臊红成了猴儿屁股,其他人议论纷纷。唯有两人沉静地安坐不动,他们是宋之问和沈佺期。高宗、武皇时代,他们一向不相上下,诗坛比肩,并称“沈宋”。不多时,一纸飞坠,取而视之,乃沈佺期诗,诗云:
法驾乘春转,神池象汉回。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战鹢逢时去,恩鱼望幸来。山花缇绮绕,堤柳幔城开。思逸横汾唱,欢留宴镐杯。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
平心而论,作为应制诗,能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怎么就落选了呢?不独诗坛大腕沈佺期不服,就连百官也心存疑惑。却听彩楼上的上官婉儿开了口:“余下最后两首诗,原本功力悉敌,然沈诗末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正如强弩之末,辞气已竭。宋诗则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若大鹏振翼,陡然健举,言已尽而气势未已。所以嘛……”
说话间,宫女把宋之问的诗传了下来,众人争睹。诗曰: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果然,两诗辞章、用典等皆相当,落句气势相差却不可以道里计,上官婉儿的评判真的十分到位。一向心高气傲的沈佺期这时候也不得不心服口服了,文武百官也都纷纷称善,齐赞上官婉儿慧眼,足以称量天下文士。
3、才华冠天下妙联呈献“二圣”
上官婉儿的文采风华绝代有赞誉。被刘禹锡赞为国之栋梁的吕温在《上官昭容书楼歌》中赞誉上官婉儿“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宋代许顗(yǐ)撰写的《彦周诗话》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唐高宗御群臣宴,赏《双头牡丹诗》。上官昭容一联云:‘势如连璧友,情若臭兰人。’计之必一英奇女子也。”此处,“璧”喻绿叶,既云双头牡丹,势必绿叶相并。“臭”指气味,通“嗅”,《易经》中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化用到这里,隐含同心之意。连璧是实,如兰则虚,一实一虚,有景有情,真真工整精致,典雅绝丽,形容并蒂牡丹又贴切之至。更妙的是那弦外之音,含蓄地从情感角度美饰当时政治上的“日月同朝”,献给座上“二圣”也颇为妥当,自然深合武后之心——这也是婉儿心机灵巧之处。
只是,这冠盖天下的绝世才华,在政治斗争的腥风血雨中并没有能够拯救上官婉儿的生命。
纵观上官婉儿这一生,强大的智商让她崛起,但是最后决定她生死的却是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