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则寓言等等,常常会有所感触,会被高尚的行为所感动,被邪恶的行为所激愤。或从中得到启迪,或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如果把自己对所读材料的感想写成文字,就是读后感。
写读后感,“读”是“感”的前提,因而读好原文十分重要。作文时首先要仔细地阅读原作,读懂读通,理解其要领和实质。只有这样,才可能恰当地领悟道理,正确地引发感想。切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然后就空发感慨,给人一种架空、虚浮的感觉。细读作品之后,感想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陷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之中。于是选好“感点”非常重要,要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说,确有真实感受的方面着手,而不能面面俱到,唯恐疏漏了哪一点,结果是泛泛而谈,中心模糊,面面俱到而面面俱不到。读后感写法比较自由,一般分四个步骤:
一、引
指为“感”而引,引述阅读材料中与“感”有关的文字,以简洁、明快地提出观点、见解。以《读〈画蛋〉有感》为例,如果想阐述“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以这样引述:“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画家,曾创作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不朽名作。可是,当我读完《画蛋》一文后,才知道这位艺术大师后来的艺术成就源自画蛋。老师对他的第一次训练,并不是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让他画蛋,并告诫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只有下一番苦功,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老师的教诲和达·芬奇后来的巨大成功,都说明了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如果想阐述“学习必须虚心踏实,不能好高骛远”,那么引述时就要突出“达·芬奇虚心接受老师的教导,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成一代宗师”这一点。
二、议
指的是对“感”做直接的初步的论证,宜运用常理、公理,结合对原文的分析进行,回答自己确立的观点“为什么”正确。就上例而言,阐述“练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做如下论述:“为什么练好基本功重要呢?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地’,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的‘起’。没有画蛋练就的得心应手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最后的晚餐》等不朽之作。画家达·芬奇的成功是这样,所有作家、科学家的成功同样如此。”
三、联
这有两层含义:其一,联系实际。以自己的观点为依据,既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又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前者应该反映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具有某种个性,而不应流于空泛和俗套。后者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而主要的是指现实生活。是否善于联系实际,是读后感内容是否有深度的关键。其二,联系原文。指发表感想时要扣住原文的有关内容,克服只是在开头提一下原文,下面就丢弃原文自己发挥的毛病。在语言表达上,可不时地把原文中的词句“点缀”在论述中,给读者以既“开源”又“见流”的良好印象。
四、结
指归纳看法,总结全篇。这里也应注意“点缀”些与原文有关的词句。
“引、议、联、结”是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习作者可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适当变化,正所谓“文无定法”。但不管如何变化,都要做到“读”与“感”相交融,使全文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同时,还要“感”得实在,“感”得有针对性。在读后感的写作中常见的失误表现为:
一是引述过多。在引述原作的环节中,不少同学往往用大段的直接引述代替理解式的概括,复述情节的篇幅占得太多,常常是开头说上几句所读文章如何感人,然后就大段复述原文内容,结尾表表决心或提提希望了事,以致文体产生转化,类似于夹叙夹议的文章了。或者大半篇叙述故事,后面进行一些总结性的议论,类似于卒章显志的散文。比如有的同学写《读〈失街亭〉有感》时,先将课文《失街亭》的主要情节用白话文翻译一遍,五六百字后才开始谈自己的体会,使这篇读后感显得头重脚轻。
二是态度含糊。对引述的原作不做正面的判断式的评价,而是不痛不痒地胡乱议论几句,让人看了之后,不知道他的真正想法到底是什么,他读了作品后究竟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其病因往往是对原作未做深入的理解,甚至根本就没有读懂,当然也就无话可说,不知如何评价了。启示,更是无从谈起。
三是表决心式的联想。有些同学每次写读后感都会表一番决心,把联系实际的环节理解为自我检讨,或者习惯于在文末加上一些表态的话。其实,联系现实的环节,是要求作者把自己现实生活中或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事情,与所引原作中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拿来比照,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和自己的缺点比较,借以表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