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与感觉,从中得到美的启迪。我认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情趣,下面和大家谈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 “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的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同学说说对作品的印象与直觉;3,用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二、欣赏名画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美术欣赏,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诱导学生自行欣赏,教师都必须充分备好课,深入钻研,突出所欣赏的主要特点,写好教案,然后进行教学。有的作品,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故事,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譬如: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财,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有的作品,则要突出艺术家奇特巧妙的构思。例如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有的名画,则侧重于形象的组合与构图的奇特,周密。例如宋朝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有的作品,则着重突出形象的表现力。例如达芬奇《蒙娜丽莎》这副肖像等。
教师应根据具体作品的不同特色,突出某一两个特色进行欣赏,其他则点到为止,以免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三、创造审美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观看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参加各种重大的节日活动,浏览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广告宣传设计,这是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好方法。新的世纪,要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美术欣赏课使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欣赏到人类艺术的精髓,体会到《纺织女》中的劳动美,理解《牧羊女》中的丰富人生;知道齐白石“似与不似”的艺术真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欣赏课能使学生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全面发展,适应新的世纪。
四、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总之,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认真备课,深入钻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同时,还要尽量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相结合,使美术欣赏教学与课外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