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教育体系中最为主要的一环,高中阶段也正值青少年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高中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来看待问题,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高中政治教育十分必要且重要。政治学科又不同于其他的学科,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很强,而且很容易变化,所以政治老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吸纳新的知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政治学科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笔者的个人观点是: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学生认为,课就是课,生活就是生活,完全是两码事。只要记住老师所讲的应付考试就行了,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样做,是没有人管你的。这样,就造就一个个在课堂上和在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人”。
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而“思想政治”新课程,已突破了“思想政治”的旧概念,它是以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商中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把思想政治的内容所需要讨论的问题交给学生;在课上,让学生讨论交流亲身所经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在课后,让学生讲演、研讨或模仿学习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冲击了小课堂,走向了宽广的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内,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让学生能受到了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是鲜明的,并充分体现在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内容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同时,要求政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才能全面落实新课程目标,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与实践性相结合
“实践性”将是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要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识”。实践证明“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逻辑,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他们无拘无束地淡认识,谈感想,使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常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来实现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的任务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从而使课程的实施而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三、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功与否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前提。过去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主要以“灌输—接受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以“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政治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传达给学生,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讲,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达到了目的。这样的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不仅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更严重的是摧残了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
因此,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突出表现出来,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引导学生以质疑问难、动手实践、调查探究、交流辩论、自主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甚至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选择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以此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他们经历从问题的提出到自主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并通过这样的研究型、参与型、体验型、实践型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样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亲身参与、发现和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必须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并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不断促进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