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论文频道
 
 网站首页 | 论文频道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英语论文 | 初中历史论文 | 初中政治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地理论文 | 初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品德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高中英语论文 | 高中历史论文 | 高中政治论文 | 高中物理论文 | 高中化学论文 | 高中生物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音乐
 栏目类别:论文发表网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17/2/12 11:48:00  浏览量:4182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环节。以“超重与失重”一课为教学案例,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进行了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通过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引导学生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力逐步提高,以完成学习任务,充分体现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最近发展区 超重与失重 搭建支架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

  1.支架式教学概念及理论基础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把“支架式”教学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好比学生是建筑物,教师的“教”是为建造新建筑物提供的“支架”,引导学生不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逐步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更高水平。当学生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及时拆掉“支架”,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自行解决问题和总结反思。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理论基础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发展分为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第二种是学生不能独自解决,但在更有能力的支持者的帮助下,能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的就是介于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1]。因此,支架式教学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通过搭建不同支架,为学生学习提供正确的导向。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在“最近发展区”内开展教与学,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和能力提高[2]。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环节。以下是笔者对高一物理《超重与失重》一课尝试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案例。

  二、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实例案例——鲁科版必修一物理《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分析问题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宇航员在太空舱里生活的视频,如宇航员在太空的无床休息状态;宇航员在太空如何喝水;宇航员如何用一根手指头将下班者“举”离工作岗位,进行交接班等。学生完全被太空里神奇的现象吸引。然后趁热打铁地问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太空失重。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自然引入某一概念,进入课堂正题。

  2.搭建支架——确定目标

  (1)搭建问题支架

  教师让学生在台秤上快速上下蹲,提出问题,学生思考:①观察台秤示数有何变化?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分析并回答,观察上下蹲过程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2)搭建实验支架

  利用纸带挂起钩码,思考如何使纸带断掉。通过讨论设计实验:①缓慢起动提升钩码;②迅速起动提升钩码。学生观察现象:当快速提钩码时,由于超重,纸袋断了。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确定探究问题。

  (3)搭建概念支架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即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及生成概念的过程,建立相应的物理概念框架。

  (4)工具支架

  为了让学生更切身地体会完全失重的感受,试先准备了教学视频。如播放航天员在太空舱里为同学们太空授课的情景。近到生活中,准备一个侧边有孔的矿泉水瓶做自由落体运动,由于完全失重,水竟然不会漏出。通过利用实验、多媒体设备等工具,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显示出极高的兴致,增强探索欲望。

  (5)搭建建议支架

  在探究超重与失重的条件时,学生一时没有头绪,教师及时给予建议,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提问学生超重与失重的条件是与速度还是与加速度有关呢?问题支架成了建议支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问题方向,更快地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现象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独立探索——集思广益

  在教学过程中,探究超重与失重条件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加速度角度分析,省走不必要的弯路。随着探究加速度不断深入,教师逐渐将支架撤销,最终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独立思考超重、失重与加速度的关系,运用以前所学知识点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

  4.协作学习——完成建构

  学生交流自主探索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围绕超重与失重的条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步、成长。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自我纠正与完善,以完成对概念的建构。

  5.效果评价——能力检测

  效果评价是对学生成果的展示与评估。主要形式是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检测。让学生自我检验、自我完善。充分展示自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再上新台阶。

  三、反思与结语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需要用教学机智面对一些非预设性的问题,在适当时机为学生搭建递进式支架,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框架。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建构知识体系,能力逐步攀升,达到“期望发展水平”,让课堂教学在不断生成过程中向前推进。支架式教学更新了教育理念,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挖掘了学生学习潜能。当然,为了让支架式教学模式真正发挥教学优越性,更广泛地应用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支架式教学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以寻找潜在的发展水平。

  2.仅在恰当的时机提供支架,教师根据学生元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给予适当帮助。

  3.搭建动态渐消的支架。支架是“敏感的、动态的,与学生暂时能力相适应的,且随着学生能力提高逐渐撤离”[3]。

  参考文献:

  [1]杜洋洋.支架式教学在高一生物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扬州大学,2015.5.

  [2]秦红梅.高中物理课堂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初步研究[J].苏州大学,2013.4.

  [3]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览,2012.3.

 与教学方法有关的高中物理论文
 热点推荐
CopyRight @2018   论文发表最好的网站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