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也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认知活动的主体是学生。给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学会达到会学。自学能力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两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二是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教学实验证明,学生没有阅读能力,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字、词、句的含义和化学概念,抓不住段落的中心思想,不会使用教科书,也缺乏阅读教科书的兴趣。这种学生,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但不能从阅读教科书中去深入理解和巩固,很快又会模糊和忘记。所以教师应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教材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既起到课前预习的作用,又能使自学成果在课堂上及时得到验证,从而增强自学信心和激发自学的乐趣。如物理性质让学生阅读自学,物质的用途可引导学生结合化学性质,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总结得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讨论,共同设计,得出方法、步骤、装置等。在进行有机化学中的甲烷、乙烯、乙炔实验室制法的教学时,可采取上述方法。因学生已学过氯化氢、氯气、氧气、氢气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已掌握实验室制气体的方法,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自然能够得出制取以上三种气体的方法、步骤、装置、收集等知识,达到使学生自学的目的。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无异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自学,还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教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出道理,揭示其内在实质。如设置悬念、反复比较、养成在阅读中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拟定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难点,归纳整理,比较分析,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难点,借助图表整理同类知识,由孤立到联系,把分散在教材中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编成知识纵横网络。
自学能力是作用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性能力,是学生继续学习和深造所必备的能力之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去实践,去努力,其结果是使学生受益。
2.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措施,化解知识难点
实验生动的形象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意外的收获。直观。生动的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知识。学困生一般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生动形象的实验给学生意想不到的惊奇。有新奇激发思考,从多层面多角度使他们从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装置的组装,实验现象的发生等来掌握知识。另外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微观的原子教学直观化、生动化,使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会更加积极,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是学好化学知识的关键。学困生因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加工,又不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教师每堂课结束前应当及进总结,每一节、每一章都要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板书,并且要将章与章知识的联系进行串联,形成一个清晰需用简单的知识网络,以便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方法的引导,这样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网络相应减轻了学困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得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3.以人为本,兼顾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分析和研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能力水平与整体的差距,使了和谐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对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习化学的课程成为发展学生的能力的场所。一方面教师看到学生个体存在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要对学生楞能的变化和发展,到更高水平有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现象,研究发展个体的特长,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关注学生,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一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真正地在快乐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
4.借用现代技术,优化教学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用教具主要是黑板,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对化学知识形象化的展现,不能实现体验式教学,并且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大多都是化学教师枯燥的讲述,填鸭式的讲解,很多学生理解不了化学的知识,甚至会出现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容易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多媒体的出现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声图并茂的展示给学生,吸引他们的兴趣,习得积极性,从而实现优化高中化学教学。要吸引学生,就必须要课堂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吸引力。教学方法的新颖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学生拥有浓厚的化学课学习兴趣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和基础。在讲授新的化学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对于化学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比较抽象、复杂的题目和内容。而多媒体技术教学却可以克服这一大障碍,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则可以发挥其自身具有声音、文字、动画、图片等生动、形象、直观的媒体信息同步进行的优势,同时在同一屏幕上显示相关的图像、动画或文本,而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使学生化难为易的掌握和理解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5.探究性实验教学
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问题中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验证实验方案,最后归纳得到正确结论。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活跃思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是按照“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归纳小结—运用创新”一步步实现的。在设疑激趣阶段,教师以启发性、趣味性创设情境,着眼于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授“钠的化合物”这节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水通常用来灭火,你能相信滴水能生火吗?”问题引入,使学生形成矛盾心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紧接着进行演示实验,老师在包有少量钠(事先不让学生知道)的棉花上滴几滴水,当学生观察到棉花剧烈燃烧的现象后,明知水不能使棉花燃烧,可又无法解释眼前的事实时,强烈的探求欲望喷发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样,中学化学很多课程都可以由生活实际或小故事引入,如用酸雨问题引出“硫酸”,油田水质问题引出“硬水及其软化”,“鬼火传说”引出“白磷”等等。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顺利过渡,使学生跃过初中到高中这个知识台阶,而且要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进度快、难度大的化学教学,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信心,尽快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