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更应该是一个自主、独立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思考如何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更好地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并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因此,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入手,对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几个环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最近发展区
高中化学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转变学生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有很多种教学方法都在理论上可以达到这些目的,其中支架式教学法便是一种尤为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我们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
要想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内涵,就必须要从支架的概念入手。单纯地讲,“支架”这个词是建筑中使用的脚手架,它是为了高空安装构件用的。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使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使学生在脚手架的帮助下学会自主学习,等到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候,教师再撤掉“脚手架”,完全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节。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几个环节
1.严格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法的根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以,实施支架式教学,首要的就是要按照理论基础——“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来建立概念框架,搭建“脚手架”,只有搭建好了“脚手架”,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落实支架式教学。如在教学“摩尔质量”一节内容的时候,我就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基础,提出了几个问题:(1)相对原子量的定义是什么?(2)摩尔又是怎样定义的?(3)1mol32S原子和1mol12C原子的数量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它们的质量之比怎样?各为多少?这三个小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开始,逐层深入,越搭越高,搭建了一个平台,使学生从一个台阶迈向另一个更高的台阶,直到学生得出关于“摩尔质量”的结论,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2.发挥概念框架中某个节点的作用
在帮助学生建立支架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无法很好地解决,这个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发挥其中某个节点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又不至于增强学生的依赖性。比如: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这一个实验中,很多学生都无法按照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来配置溶液,不是偏高就是偏低。有好几位学生都很好奇,跑来问我原因。于是,我带领学生对该实验的操作步骤进行了回顾,并总结出了一些容易引起溶液浓度偏差的原因,如有的是因为称量药品不准确,有的是因为室温的高低不同,也有的是因为没有洗涤,或没有将洗涤液转移至容量瓶,还有的是因为视角所引发的浓度偏差。所以,总结出了这些原因,我让学生对号入座,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溶液浓度偏差的原因,并予以纠正。在这个环节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何会产生误差,而是带他们总结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对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加深了印象,同时会根据这些条件来回顾自己的实验,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我们搭建支架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细节都从容面对,发挥每一个细节的作用,真正帮助学生走向成功的顶峰。
3.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支架式教学法的根基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其借鉴的又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自主建构,在所谓的“支架”内继续攀升。为此,教师可以有选择、有层次地引导学生,由一开始手把手地引导,到后来逐渐放手,到最后完全放手,学生依然能够进行自我建构。
4.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共享集体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因为学生在自学某部分知识与内容时,通常会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前概念,我们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组内进行讨论,合作中的小组成员在任务驱动下,对概念进行比较与分析,不断地有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可以抓住事物本质。同时,讨论也会使不同学生的不同概念得到交锋,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构成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认识,因此他们在独自学习、独立观察的基础之上,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与小组内成员汇报交流情况,获得丰富的信息,从而共享集体思维,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变得简单、直观。
切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只需抛出问题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待学生讨论过后进行总结与点评,切不可过多干涉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还在微弱地发挥,支架依然没有撤掉。
5.科学地进行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来说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支架式教学实施以后,教师究竟有没有把学生引领到科学的境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支架式教学模式有没有发挥作用,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也是支架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本环节,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习惯的改变、自学能力的提升与否等方面来观察,结合学生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并反思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
在这一系列的环节完成之后,支架式教学也就得以完成。教师放手,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只有放手,才能最终完成支架式教学。
三、结语
总之,我们从严格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发挥概念框架中某个节点的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并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且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科学地进行效果评价这五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虽然“支架式教学”的概念比较新颖,其实其内涵是我们每位教师都曾经思考过并在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可以这么说,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应该是我们任何科目教学的终极目的,而支架式教学正好符合这一终极目的,所以希望我们可以继续在这个道路上摸索、实践,通过这一模式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