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更加侧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上起着主持人的作用,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通过角色的转变,体现出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的理念,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应改变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体现新课程思想,提高教学效率。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众所周知,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最近,极易引发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很多联系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用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一定会使他们想学、爱学、会学。如在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知识点时,可联系具体的生活案例提出问题:牛奶是怎样在牛的体内“炼”成的?使学生了解到: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运输、粗加工形成半成品;高尔基体——分检、浓缩、包装成成品;线粒体——为整个过程提供能量动力。通过牛奶在牛的体内“炼乳”的过程,让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细胞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密切配合的”。又如在讲“体温”时,我会问大家:你知道蚊子是怎么找到你的吗?蚊子喜欢什么人?有的学生说蚊子喜欢A型血的人,因为自己是A型血,所以很招蚊子。有的学生马上反驳:B型血也很招蚊子。为了这个问题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趁热打铁,告诉他们:蚊子没有那么聪明,它不会检验血型,它实际上是靠红外线找到你的,你的体温越高,发出的红外线越多,就越招蚊子喜欢。通过生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更多生活常识,大家发现原来学习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的,进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
二、化抽象为形象
生物学教学涉及神奇奥妙的自然界,这些本身对学生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果再加以贴切、形象的比喻,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例如,在学习“神经元”的知识时,学生对神经细胞的结构不理解,因为其不同于常见的细胞形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其结构,我让学生在自己的手掌心画一个圆圈表示细胞核,掌心代表细胞体,手指代表树突,胳膊比喻为轴突,衣袖为髓鞘,衣袖和胳膊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通过对知识进行形象地加工,学生很快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这一知识。在讲到“DNA分子的结构”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模型并讲解结构特点,然而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于是我采用比喻的方法告诉他们,整个DNA分子的结构犹如旋转的楼梯,由磷酸和五碳糖交替排列的两条链就如同楼梯两侧的扶手,中间连接碱基对的氢键则如同楼梯的台阶。学生对旋转楼梯比较熟悉,马上就对对DNA的结构有了形象的认识。
三、巧用成语、谚语、诗词,提高教学效率
成语短小精辟、准确、生动、形象的反映了生物现象和本质,寓意深刻,富有哲理。例如,根深叶茂——反映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相关性,兔死狐悲——食物链中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还有指桑骂槐、狗急跳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谚语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这些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也能使学生吧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利用诗词,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激发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语言学习也得到了锻炼。例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生殖发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液泡含有色素;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态因素;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物质循环。这些诗词既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得到了锻炼。
四、知识变“妙语”
很多生物知识比较零散,为了增强记忆,可以把零散的似乎没什么联系的知识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以方便记忆。例如,在讲“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征”时,把前期整理成“膜仁消失现两体”,中期整理成“形数清晰赤道齐”,后期整理成“点裂数增均两极”,末期整理成“膜仁重现出新壁”。
除了采用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外,很多知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记忆,如原核生物的种类“一二三”:一藻(蓝藻),二菌(细菌、放线菌),三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组成细胞的微量元素:“铁心牧童,猛捏碰驴”。蛋白质的功能:“催着运输走,免一次调节税”。即催化、运输、免疫、调节。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有如下口诀:同源配对叫联会,有丝同源不配对;减一同源要分离,减二无缘姐妹离。
作为一个成熟的生物老师,不仅要把知识讲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做到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享受课堂。这是我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