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高中地理也开始打破过去仅在课堂上学习地理知识、背诵地形特点的局限,逐渐走出课堂,重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分析、应用。学生要走出地理课堂、拓宽地理学习空间。教师要让学生结合家乡区域优势来展开地理学习活动,同时还可以精选课题组织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家情怀。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教学研究
地理是一门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地理环境、自然现象以及人文现象的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真知。地理知识需要学生结合实践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我们才能在这个地球上更好的生存。
1.走出地理课堂局限,拓宽地理学习空间
我们过去的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通过地图查看地形地貌、背诵地球运动、洋流流向、大气分层、山河湖泊的分布。虽然学生考试成绩分数挺高,说起来更是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尚浅,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没有办法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虽然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际的地理地貌,但是由于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些教学方法还是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地理课堂的局限性,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外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知识互补来完成教师指定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纬度测量的实验,实际了解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真正了解太阳正午高度与地方时差的含义,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品尝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杆影法进行纬度测量。各个小组取一根长度为1米的标杆,找一块平整的地面,将标杆垂直树立,量出标杆长度L1。在早晨六点日出的时候确定杆影的方向坐标,通过手表校正或手机确定北京时间12点,按下秒表,然后在杆影和正北方向完全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下本地时间正午12点与北京时间12点的时差。然后再量出标杆影长L2,应用数学公式计算当地正午太阳的高度角H,再用公式求出所量地点的纬度。最后由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所测地点经度。然后教师把各组所测平均值与卫星所测当地经纬度进行比较,得出结果。虽然此次实践活动所测算的结果不一定精确,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乐趣,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结合家乡区域优势,展开地理教学活动
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把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知识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教师可以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在一起讲,这样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其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生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环保类、地理观察类和典型事件类三种。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比如高一的地理实践可以结合教材中地质、土壤状况、地质结构、湿度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学生在通过多次野外实际考察后,就会对当地的一些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地理环境等有所了解。在有了一定的地理实践基础以后,教师可以精选课题,组织学生对本地的河流、水源水质进行调查检测,还可以对本市的垃圾回收及工厂进行调查,分析工厂的排污情况及其对当地环境和地质、土壤的影响。
每一次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把本次活动课题、活动地点、时间安排、参加人数以及目标要求等进行详尽的安排。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沿途看到的自然现象、人文环境等变化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周围事物,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或者问题时及时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及时答复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疑问。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知识获得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汇总分析,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了课本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每个小组应该先自行合作解决,教师尽量不要插手。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召开实践研讨会,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相互交流活动感悟和实践经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遵循实践活动原则,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情怀
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应该遵循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增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分组,小组合作一般是6人左右。小组组建时要尽量考虑组内每个人的特色,做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保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输出和输入,使小组对实践课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每个小组要推选出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的组长。教师先对本次实践活动布置任务并提出完成目标,制定活动规则,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然后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负责监督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此外,在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注意观察、及时指导。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时机,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问题成为学生积极实践的动力,激发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多元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优势,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思维方式,各自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具体实践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和探究问题方面进行差异化教学,避免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自己的学习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
学生在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中,既锻炼了体能、增强了毅力,加深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感情,又了解了自己家乡的特有文化和人文历史,浏览了本地独有的山川地貌,对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和特有物产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享受到了探求知识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感悟到了生活的美好。既了解了中华大地珍贵的资源和丰富的物产,又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湖光山色的秀美和苍茫草原的广阔。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家乡、对祖国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