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是结束义务教育之后第一个学校阶段,教育模式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有较大的调整,体育教育也不例外。高中体育教育的核心是在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与其他课程相比,更注重体能方面的训练。从现状来说,我国高中教育体能训练缺乏必要的创新体系,本文中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结合笔者自身实践提出科学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能训练;创新体系;体育教学
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锻炼顽强意志、塑造坚韧性格、培养优秀品质,在整个高中阶段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体育教育中的项目很多,体能训练是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其他体育技能、技术、技巧的基础。但由于体能训练形式单一、体能消耗大等原因,很多高中生对此并不敢兴趣,甚至学校领导层面也缺乏重视,导致高中体育教育中的体能训练创新滞后。
一、我国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国体育教育在社会层面的功能严重缺失,只有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才能实现体系性、科学性、系统性的锻炼,换而言之,体育功能的社会欠缺必然加重学校体育教学的负担。学校作为一个人才培养体系,体育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在有限空间、资源、时间等条件下,全面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存在很多困难,为了满足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平衡技能、技巧和体能训练的时间安排。
纵向对比,近年来我国高中体育教育事业还是有所发展的,最大的进步表现为对体育作用的重新认识。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经济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对人的身体素质是极大的考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场所,也意识到人才最基本的优势在于身体,缺乏身体健康这一“基础”,其他的知识、技能、精神、思想等也是“空谈”——健全强壮的体魄来源于体育教学的合理设计,这也是笔者强调体能训练的依据。
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不争的事实,但在改革创新层面有很大的阻力也需要引起注意。一方面,“最简单也就最有效”的体育锻炼思想下,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克服学生肥胖、缺乏锻炼、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差等问题,加大训练量是唯一的手段。另一方面,高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能够提供的体育锻炼时间并不多,因此只能在体育教学中加以消耗。
但对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影响最大的并非是客观条件限制,而是错误思想认识。其一来源于学生自身,认为过度锻炼不仅没有乐趣,还会损伤身体。其二来源于学校,高中阶段是为进入高校学习做准备的,侧重数理化等学科的知识掌握,体能训练既没有技巧传授、同样要消耗大量时间,被视为教学工作中“无关”内容,应该放在课余时间自行张开。在这种认识偏差下,高中体育教学要展开体能训练探索创新阻力重重。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价值
体能即“人体基本运动能力”,它包括耐力、速度、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要素。体能是一切体育运动技巧的基础,以类比方式说明,体能是体育教育中的“硬件”,而技巧则是体育教育中的“软件”,个人体能的水平决定了他掌握技巧的能力。同时,体能水平也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体运动极限,结合人才培养而言,体能越好,在工作、学习、劳动中的效率越高,能力越强。
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占据相当大的部分,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通过训练提高体育成绩和技巧掌握程度,还在于对高中生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等行为产生促进作用。按照我国义务教育入学年龄计算,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正处于快速生长、接近成年人水平,骨骼、肌肉、血管、内脏等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通过适量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素质,为其他身体力行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在体能训练中通过激发、鼓励学生信心,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还能够发挥良好的德育教育功能——如果忽视体能训练,学生一抱怨就停止或减量,这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没有好处,也会造成其心理脆弱、承受力不强、缺乏毅力等弊端。
三、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创新体系实现途径
(一)实现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与技巧训练的分离制度
从现状上分析,我国学校教育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尽管在素质教育理念出现以来,基于体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多改变,但总体上说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改革,其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职能定位不清晰是最大的问题。
参考国外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模式,体育教育的体能训练是以专业姿态出现的,例如美国高校在体能训练中,无论篮球、足球、网球或田径项目中,技巧与体能的训练呈现相对分离的状态,教师会根据不同层面展开体能的专业训练,为体育教学中的技巧、方法等奠定基础。而我国体育教学中基本不涉及体能训练的专业性说法,所谓的“体能训练”,都是有非专业体能教师按照自己经验展开的,这样一来即便不断提高强度,所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有限。
同时,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弊端还与我国高中学校教育制度相关。我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单轨制”特点,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高中毕业的主要人才输出方向是高等学校,这样一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程上——技巧、方法、技能等是被关注的要点,而体能作为任何人都可以实现的训练,则被认为的忽视了。
因此,实现体育教学中技巧训练和体能训练的分离,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充足的开展空间,以日本为例,高中阶段就存在大量的社团活动,而社团可以搭配专业体能教练、技能教练,确保了充足的训练时间。而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明显采取的是“一对多”的分配机制,一个体育教师要带多个班级、年级,这样不利于开展体能训练进度的安排。
(二)实现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能训练的科学性计划
体能训练要获得“质的飞跃”,需要经过长时间、高强度、反复性的训练,但体能训练并非单纯地“拼体力”,而是存在一定科学规律的,因此高中体育教学中要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安排的原则,让学生按照预定计划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开展体能训练之前必须要做好思想教育,包括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体能训练的目标、价值和意义,从而端正态度;从科学性计划角度来说,体能训练也包括基础训练、专项训练两类,对于有能力、有耐力等学生而言可以选择专项训练,但无论哪一种均要保障强度和训练量,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提高竞争性,实现学生训练过程中的主动意识提高。
(三)实现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能训练对多样方法的引进
阻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发展的主因是形式、内容单调乏味,相应地,改变这一现状则可以从方法多样性角度入手。其中,在体能训练中加入趣味性、竞争性活动的方法较为常见,但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并不持久,依次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体能训练方法,如借鉴部队体能训练方法、球队俱乐部体能训练方法等,这些训练方法都是经过严格科学考证的,同时对学生的承受能力做出必要的判断,适量地减轻或加码;此外,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体能训练和技巧训练要交叉展开,让学生在训练技巧的过程中不断体现出体能训练的优势,由此形成体能训练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夏平华.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才智,2014,31:202.
[2]刘光标.体能训练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的创新体系分析[J].运动,2015,05:131-132.
[3]张洪举.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研究[J].中华少年,2016,30:213-214.
[4]李明鑫.高中体育教育中体能训练的创新体系研究[J].新课程(下),2015,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