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统教学模式限制影响,导致语文教学形式简单单一,久而久之使得学生敢打枯乏无味从而大大降低学生语文学习热情,导致语文课堂气氛较为低沉,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填鸭灌输的接受者,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语文学习能力不高。本文就当前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现状展开探究研习,阐述儿童诗歌教学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影响作用,分析当今实施开展儿童诗歌教学存在的漏洞不足,以期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儿童诗歌 教学分析
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当充分注意小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特点,小学生想象力丰富然而自身心智尚未发育成熟,思维能力并不完备,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无尽的好奇,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教师应当灵活巧妙改善教学方式,运用开展儿童诗歌教学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投其所好的借助教学使得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含义,开展富有创造性又不失趣味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意识。
1、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
诗歌的文学美与意境美不仅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来进行表达,还能够通过口头的形式进行有效传达。而此处的口头形式主要指的则是诗歌的朗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其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极为有效,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往往也需要具体、生动的物体形象来辅佐。而声情并茂的朗读却能充分的满足学生的这一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当在把握好诗歌的内容、含义及情感基调的基础上,用饱满的情感和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对儿童诗歌进行朗读,并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解读完诗歌后,对让孩子运用自己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来对诗歌进行朗读,使其更好的感受和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情感,以让学生在这种较为文学体验的中,不断体会到诗歌的乐趣,进而将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不断提升。
2、实现儿童诗歌教学多元化
儿童诗歌内容是影响小学生的关键,不仅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也要充分结合多方面资源,促进儿童诗歌教学多元化发展。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要注重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儿童诗歌的内容、教学形式等,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诗歌题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并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有效的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次,优秀的儿童诗歌不仅能够吸引学生阅读,而且对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并鼓励学生自行创作简单的诗歌,让学生深入体验诗歌,激发小学生的创作热情;最后,仅仅学习教材内容中的诗歌是不够,教师要结合课外诗歌进行补充教学,丰富学生见识和知识面,引导小学生树立独特的审美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欣赏具体而生动的意象
一首好的儿童诗歌,总是要借助于具体的意象来诠释抽象的概念,使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去领会诗中的意境。儿童诗歌中的意象大多单纯而明了,接近天然,容易让人感受得到。以《听听,秋的声音》为例,诗人用“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几个具体而生动的意象,描绘秋天来临时世间万物的变化。对儿童而言,“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把它具体化为“黄叶”“蟋蟀”“大雁”“秋风”等代表秋天典型特点的具体事物,就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吸引儿童往下读。当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触摸的形象时,儿童诗歌就以其独特的魅力拉住了小读者。
4、领悟丰富而优美的意境
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儿童学生入情入境,领悟丰富的诗意胜境。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黄鹤楼”“烟花”“孤帆”“碧空”等意境,然后通过一幅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去感悟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体会儿童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可以通过朗读和背诵、音乐和图画、想象和表演等,将学生引进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让学生感悟诗化的世界。
5、儿童诗歌教学关注分析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表示教材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还要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想象世界,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动力。从目前标准来看,目前教育者已在慢慢关注教材和学生适应性的问题。根据标准出版的教材儿童诗的比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针对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儿童诗已占了阅读总篇幅的 42%。一年级上册选入了 26 首儿童诗歌,二年级上册新教材比老教材多了一首。但从小学语文教材整体来,三年级后儿童诗仅有 6 篇,仅占总篇幅的 3%。所以总体来说,虽然教育者在关注儿童诗教育,但在数量和分配上还需要更多的投入。
6、重视导诗,导出诗趣
关于诗趣,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有“夫诗以趣为主”之说,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也说“诗的生命在情趣”。可见,诗趣,是诗的真气和趣味。我们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就收录了不少优秀的儿童诗歌,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小小的船》、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我们去看海》、著名作家高洪波的《我想》等。这些范本,如果我们重视并引导得当,导出其中的诗趣,就能让孩子爱上诗歌,甚至产生创作的激情。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儿童诗《我想》,极富韵律美,读起来又琅琅上口,是导诗趣的好材料。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我牢牢抓住三个“点睛”问题去导诗趣。教学伊始,我先抛出第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们发言踊跃,有的说要成为科学家,有的说要变成孙悟空,有的说要拥有一座很大的巧克力城堡……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儿童诗后,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读了《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里?”随着课堂上学生们的互相交流、感情朗读、争谈感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股蕴藏在诗中的真气呼之而出。最后,我抛出第三个问题:“诗中的最后一节‘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与前面的诗句有些不和谐,能省去吗?”这问题把放飞的思维又收回到了诗的形式,学生们品出了其中“我”想快乐飞向远方又怕爸爸妈妈不放心的浓浓“孩子气”,明白到这样的表达反而更增加了诗的情趣。
总而言之,儿童诗歌教学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和语文综合能力都有着重要现实影响意义。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知儿童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大对学生开展实施儿童诗歌教学力度,使得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从而充分发挥儿童诗歌教学的推动促进作用,有效提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林捷鹏.既是语文课,也是美育课——浅谈诗歌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3(05)
[2] 潘红娟.儿童的地盘就让儿童做主——例谈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J].小学时代(教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