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生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对于学生语文综合水平以及德育素质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小学语文事假活动有效提升小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相关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以及语文学习兴趣,有效锻炼提升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更好实现预期教学效果,时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相比,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教学使其内容更为多样丰富,既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又不脱离教材内容,本文就现实实践范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浅谈如何使得两者之间巧妙转化运用并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实践活动 质量提升
新课程改革开展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标明确支出,小学教学目的时拓宽学生学习知识面,拓展其思维发展空间,并加强学生语文实践锻炼培养,促进学生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以及协调发展科目学习,强调开展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多方面技能。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更好体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等主体特征,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身道德素养、正确价值观。
1、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项目
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朗读、故事比赛、导游、演讲、表演课本剧、游戏、名人访谈,习作品评、书法品评等许多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也用过这种教学方法,但都是短时间的几分钟或者偶尔用一回这个方法,而现在我们整个语文课堂都贯穿着这种教学方式。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在实际教学中,第一节课我们要用写悼词纪念周总理为语文活动的开始,可以让同学们扮演不同的人向周总理告别,之后我们再由老师和同学们朗读文章,这时就不需要老师讲解太多,学生已经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心情。而且学生还能够说出这篇文章作者哪里写得好,这是因为学生们有心理上的体会。大家一直在说优秀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语文课堂的这种设计正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舞台,让每位学生都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可以想象,这样的方式不管是从认字、书写、写作方面还是从读文言文方面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时间长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2、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它越是卷入得深,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和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重视活动的开放性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意实施开放性原则,真正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如学习了《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后,学生想开展“了解台湾”的综合实践活动,他们列出了好多他们想知道的问题,如了解台湾的历史,了解台湾的名胜古迹,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了解台湾的风味小吃,了解台湾的发展变化,了解台湾的环境,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了想了解大陆和台湾现形的关系问题……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途径也可多种多样,可以查阅书报、上网浏览,可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可以请教他人……呈现活动的成果更是可以丰富多彩:录像、照片、编辑小报、绘成图画……通过这些开放的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活”的更广阔的求知的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
4、指导学生的及时性
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他们的能力。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及时发现他们知识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比如,确定语文活动的主题后,每一个小组都面临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活动项目的问题。这时我们可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及时与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协商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活动内容。在与学生的协商之前,我总是要三问自己:我对学生兴趣、能力了解多少,每一小组各有什么特点?今天各个参考活动主题训练重点是什么,分别适合哪类学生?我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协商”的盲目性,才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5、让学生做小老师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低年级教材中归类识字较多,大批的汉字一下子涌现在孩子眼前,教学时常常感到非常枯燥乏味。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归类识字的特点,鼓励学生寻找汉字的构字规律,辨别新字与形近字、形音字的异同点。当然课前的预习工作必不可少,课前预先布置学生熟悉教材内容和所学生字词,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例如我在教《识字3》一课时,引导学生自能学习。通过设计“你愿意教大家哪个字?”“谁来做小老师,教教大家”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更积极的方式去探索新知。因为在每个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开展进行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总结反思从而进行改革创新,在实践基础上不断的取得进步提升。教师应当更好更为全面的意识到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代替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合理贯彻落实新课标基本要求,推进新课改开展实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善于发现反思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偏差错误,积极探究思索有效相关解决对策,为更好的引导小学语文学习不懈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刘素芳.关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管窥[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142.
[2] 王莹.关于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