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生活缺乏关注,割裂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缺少思考,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以及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思考
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科本位”,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挖掘知识的深度,对学生的生活缺乏关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要树立生本理念,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得到成长。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做中学。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状况,营造自主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生活中的问题,自主构建知识。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者呈现22英寸、24英寸、26英寸的轮胎(22英寸是指轮胎的直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它们各滚动1周,哪种车轮行的路径比较长?比较三个车轮的直径和周长,有什么发现?”为了探究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让大家在纸上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量出圆的周长,用计算器求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填写实验报告,发现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求得周长与直径的商,发现都是三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为学生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
2.对话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学生与文本之间也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教师要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开展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让师生之间共同传递信息,彼此分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如在《认识年、月、日》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年历,会发现什么?”
生1:我們发现每个月的天数不一样,有29天,30天,还有31天。
师:还有吗?
生2:我发现2月的天数最少。
师:有几天?
生2:有28天,有29天。
师:大家听到了吗?他在观察二月份天数同时,还和其他月份作比较,观察和比较都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好方法。
生3:我还发现1年有12个月。
师:你是如何发现的?
生3:这里有12个红数字。
教师借助于生活中的年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起点,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的过程。
3.情感教学。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营造开放、自由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和谐愉悦的学习课堂。如在学习《24时记时法》内容时,教者将时间与电视节目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
师:《新闻联播》是晚上几点开播?
生:晚上7点。
师:你知道节目是如何预报的?
生:19时。
师:这是怎么一回事?晚上7时用的是普通记时法,19时是24小时记时法,其实这是同一时刻的两种记时方法。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的实施步骤
1.转化内容。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为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学生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取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思考,发现有价值的问题。(1)借助生活现象,让学生体验生活。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着数学问题,自己的身高、体重,家长的手机号码、家里的门牌号码,教师选择的主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新颖性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2)探究生活问题,让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师要引领学生参加资料收集、动手操作等活动,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获得探索的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内容时,可设计:每箱苹果净重12千克,18箱苹果净重多少千克,每箱的售价是56元,买这些苹果一共要多少元?(3)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感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激发学生的操作兴趣,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在学习“认识吨”时,教者让学生试着搬动每袋10千克的大米,感受10千克有多重。想象一下,10袋有多重,你能一下子搬动10袋吗?100袋有多重?正好是1吨。谁的体重大约是25千克,算一算4个这样的同学有多重?多少个这样的同学体重正好是1吨呢?
2.教师指导。教师提供现实生活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获得知识,初步感受信息内容,在整理与取舍的基础上,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教师以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教者呈现阅读材料:“两套闪烁式的霓虹灯都是红、绿交替闪烁,第一套每20秒闪亮一次,第二套每15秒闪亮一次,那么同时按下,会不会在某一时候,正好两套霓虹灯同时闪亮红灯?学生对生活问题产生了兴趣,就会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经历操作、思考、比较等活动,逐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3.合作交流。教师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畅所欲言,共同研讨,相互启发,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将全班生按基础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不同的学生轮换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倾听大家的发言,并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加以引导,及时捕捉思维的火花。
总之,我们要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数学课程走近生活,面对学生的生活世界提问、分析。我们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也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
【参考文献】
[1]许飞鹏. 呼唤“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J]. 宁夏教育,2003.
[2]林文森. 谈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J]. 广西教育,2003.
[3]张明. 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鲜活——关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 河南教育,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