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获得新知识,培养能力。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创设“融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师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抓住问题关键,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還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
二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多角度多途径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通过有意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逆向思维,消除老是用正向思维等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