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学,各种化学实验充满乐趣,将趣味化学与理论知识进行整合运用,不失为初中化学最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值得我们不断地思考和创新,用形式多样的趣味化学实验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
【关键词】 初中 化学教学 趣味化学 应用实践
化学是一门集实验性、操作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学科,传统化学课堂重理论轻实践,即使是实验课,那些枯燥难懂的化学知识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伴随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兴趣”这一重要的教学课题再次引起教育者的思考,趣味化学由此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一次重大创新,为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开辟了新的途径。
1.阻碍趣味化学开展的三大因素
一,由于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杜绝一切意外事故,老师不允许学生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只是自己操作让学生“远观”。过度小心谨慎的教學方式,尽管保证了化学实验的安全性,也不影响教学进度,但是整个过程缺少参与和互动,久而久之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热情。
二,老师看待化学学科的眼光片面,只看到了科学的严肃和严谨,忽略了“趣味”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即使有了“趣味化学”的教学意识,但实际经验不足,思想上仍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禁锢,以致无法充分发挥趣味化学的作用。
三,长期以来“灌输式”的学习模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学生,很难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趣味化学的课堂实践中,即使老师设计了有趣的实验,也鼓励学生自己操作,但许多学生仍然过于依赖老师,习惯了跟着老师的示范操作按部就班地做实验,也没有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缺乏质疑精神,参与度不高,让趣味化学变得形式化,课堂上无法真正发挥“趣味”的作用。
2.趣味化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通过趣味实验,带领学生了解化学
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都能接触到化学现象,只是很多学生没有关注而已。尽管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时间较晚,但实际上,他们对“化学”并不陌生,化学现象更是随处可见。为了揭开化学这门科学在学生心中的神秘感,更快地适应课程,跟上教学节奏,笔者在第一节化学课上,设计了名为“无法烧坏的手绢”这一趣味性的化学实验:首先拿出按照3:1(酒精:水)的比例配成的装着酒精的烧杯,然后把手绢放进去,过了一会再用坩埚钳取出手绢,点燃一根火柴去烧这块被酒精浸湿的手绢,提醒学生集中精力,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学生凝神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手绢上燃起的火焰。待火焰熄灭后,学生们发现手绢居然没有被烧坏,非常不可思议,笔者又让学生轮流传看手绢,进行检查。
笔者还设计过一个名为“蓝瓶子”的趣味化学实验:将适量的葡萄糖水加入圆底烧杯中,再用试管在烧杯里滴几滴亚甲基蓝(0.1%),然后再往烧杯里加入适量NaOH,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最后笔者来回摇晃烧杯,学生们看到了里面的液体变成了蓝色,然而停止摇晃后,把烧杯放在一边过两三分钟,蓝色又消失了,液体回到了原本的无色,继续摇晃后液体再次变蓝。通过以上两个趣味性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化学虽然看起来很神秘,但其实我们离它并不远,很多化学知识、化学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2.2设计趣味性的课外实验,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
尽管化学实验的神奇和新鲜吸引了学生,但是化学学科仍然有很多理论知识、概念、定义以及化学符号、名称、元素是需要记忆的,只有记住并理解这些化学符号分别代表了什么化学物质,才能保证化学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很多初中学生普遍反应化学符号元素的记忆难度大,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过程,不仅是在课上,还要增加一些直观有趣的课外化学实验,让学生自由交流合作,共同查阅、整理资料,完成化学实验。笔者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教学中,布置了一项“自制豆腐”的实验作业,让学生取适量的黄豆加入清水,在家里放置一天,待黄豆膨胀泡开之后再用豆浆机打碎过滤成豆浆,然后在豆浆里加入适量的食用盐,再把豆浆倒在方形的容器里,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做成豆腐。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得知,黄豆与水的比例应该是相同的,即1:1.“自制黄豆”的课外实验安全简单,便于操作,又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
2.3通过趣味性的化学实验,化抽象为形象
不能否认的是,以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若要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化学公式、符号、元素和实验结果是相对困难的。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耐心,常会临时抱佛脚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之后就会把化学知识抛之脑后。为了消除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极情绪,笔者在讲到“化合反应”的内容时,设计了“滴水生紫烟”的趣味实验,先让学生分别观察碘和锌,再把这两种物质以单质形式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然后在其中加入适量水,再次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推断化合反应产生的方法以及形式,从而加深对“催化剂”这一概念的理解。除此之外,笔者为了给学生呈现重铬酸钾的分解过程和分解现象,设计了“火山喷发”的趣味实验,用最形象和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知识。
结束语
实验操作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老师应在化学实验中加入丰富的趣味性强的元素,设计和创新各类贴近生活的小实验,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科学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形成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尊重科学,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能力,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齐建安.初中化学教育之趣味化学[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11):76.
[2]吴小清.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剖析[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12):50.
[3]陈明霞.初中化学教学中趣味化学实验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6,(8):163-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