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探索出新方法,生活化教学这一主题便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理论知识,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生活案例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握初中历史教学特点,实施生活化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将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跟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增加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凸显历史教学的生活意义和价值[1]。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既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鉴于初中历史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为年代久远的历史,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且理解难度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七年级《大一统的汉朝》一课,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首生活中常听的由屠洪刚演唱的《霸王别姬》,感受项羽乌江自刎那种豪情壮志。如此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音乐将学生带入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下掌握该章节知识。
二、组织生活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生动性
只要细细观察,我们便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选择社会热点和焦点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由于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他们非常渴望了解生活中每天发生的社会热点和新闻,渴望跟他人倾诉和交流,因此历史教师要把握该心理需求,挖掘历史跟现实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将社会热点为历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学科交叉点中挖掘学生的兴奋点,以此激活历史课堂,这需要教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各科知识入手,寻找其与历史学科的交叉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来为教学服务,灵活地将课堂讲述、课堂演示、学生自我观察以及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符合当时教学条件的历史情境和现象,特别是注重将历史现象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选择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搭建一个个可以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如此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能够让历史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要鼓励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接触、了解、理解并掌握历史。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的内在思维路径为实现历史知识的同化”,换言之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来认识、分析、掌握历史,将一些历史现象进行分类之后再整合,以此构建起自己特有的历史知识体系。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将历史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知识结构[3]。比如与人民公社相关的历史内容,其教学目标为揭露人民公社存在的弊端,即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危害,这时教师可以生活中熟悉的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绝对平均主义带来的结果为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以此理解这个知识点。
四、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巩固教学知识点
历史作业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想实现课堂教师的生活化,就需要实现课后作业形式、内容二者的生活化。历史课后作业生活化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将课本历史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的一个途径,若学生学完但不能运用知识,不仅导致教学失去了有效性,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培养、保护和挖掘。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考虑尽量采用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帮助学生将课本知识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例如教完《全面内战的爆发》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走访身边的老军人和老战士,了解全面内战发生的故事。采用这种方法便實现了课本知识点跟生活实际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打破历史书本的束缚,实现了历史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实现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需要从教学大纲和教学需求出发,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既掌握历史知识点,也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注释]
[1]许秋峰.试析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6(2).
[2]杜洪章.初中历史教学重点的生活化策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3).
[3]李良福.初中历史课堂实现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