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数学过程中,创设主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苏霍姆林斯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深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将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质疑、释疑,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老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等,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过程,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在教学《认识钟表》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通过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在至教学《分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然后通过小多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动手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摆一摆、自郭主探究、合用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话,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至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现者、发现若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