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旨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本文从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实验教学的意见,期望能够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改进意见
高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适当进行实验操作,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很多教师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验教学,导致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教学时间少、课程设计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教师必须在解读新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标准对实验的要求的基础上,改进高中物理实验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任务及作用
高中物理实验能够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基础,通过实验重现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亲自获得具体、清晰的感性认知,便于在教师的指导之下经过分析和推理、归纳和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实验是使学生学习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提高技能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试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素养是高中实验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引导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或发明的东西,攀登真理的高峰,由此可见搞好物理实验教学的意义重大。
二、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轻实验重理论”思想的存在
虽然部分学校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挂在嘴边,但仍然只是关心学生的分数,关心考试大纲的内容,实际上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实验往往是形式主义,这样的“纸上谈兵”使得原本生动活泼的实验变得索然无味,给学生一种实验无用的错觉,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发展起来,很多学校为了节约时间,用多媒体演示实验代替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更使得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僵化
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沒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无论学生实验得到的数据误差有多大,教师都归结为实验存在误差,导致学生也养成了不良实验习惯,不能从知识上分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相符的原因,不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很好地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造成试验作用甚微。
三、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意见
(一)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更新实验教学思路
物理实验的过程包含了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既有操作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又有思辨的猜想和假设、逻辑的思考和论证、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严密的推理和清晰的文字表述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拥有被动操作实验为主动的情感体验过程,激励学生用新的物理知识、技能改进做过的实验,把实验室里的实验拓宽为生活中的实验,让学生全方位地体验物理实验的魅力。
(二)教师要改革考试评估方法,增加实验成绩比重
教师要改革考试评估方法,学生物理成绩不再仅仅由考试成绩决定,而是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考试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这里的实验报告指的就是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引起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重视。
(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实验的兴趣,可以恰当地将学习内容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伏安特性”的授课时,可以先设置问题,让学生绘制相应的伏安特性曲线,再让学生提出实验可能出现的结果,最后让学生用灯泡、变阻器等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也就提高了。当然,实验教学的意义在于其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与时俱进,改进实验技巧,现如今物理实验的考试已经不是简单地照抄课本上的实验,而是以课本实验中的原理、方法和器材为基础而编写,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提高物理实验的有效性,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课本,又不能生搬硬套,要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够显著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四、小结
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工作经验,就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展开了探讨,介绍了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任务及作用,具体的分析了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轻实验重理论”思想的存在;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僵化,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分别是教师要重视教学设计,更新实验教学思路;教师要改革考试评估方法,增加实验成绩比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孙孔文;调查研究方法[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