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于复杂的物理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位物理教师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情境教学正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我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情境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富有激情,丰富多彩,而且能引人入胜,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好奇、疑惑,从而点燃起思维火花,激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强烈的认识需要,产生急不可待想获得有关知识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老师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用一根线提!”老师不动声色地用一根线颤颤巍巍地提起了重物,故意举得高一些,学生的心跟着悬了起来,而接下来用两根线稳稳地提起重物的时候,学生的心放了下来,脸上露出轻松的表情,以至于老师不断增大两根线之间的夹角这样一个细节动作,学生毫无防备,突然间线断了!学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这时可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怎么两根线提反而断了呢?一开始就断吗?什么时候开始断?为什么会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思维冲突,进入了愤悱状态,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蓄足了力量。
二、创设实践情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只有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会体现出知识的价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物理,并且不断地发现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研究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学的知识与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比如,在学习惯性这一物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们想象一下平时坐车时车子突然停下是什么感觉,或者是从运动的车上跳下来时为什么有要跌倒的趋势,而这些都是惯性的作用。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利于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
三、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学研究手段。在物理教学中,实验对学生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抽象、理性的知识教学可以借助物理实验,创设直观而有趣的实验情境。例如,前文谈到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演示实验利用学生的日常观念与科学规律之间的矛盾,激起學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例如:在“自感现象”一节中,笔者通过实验情景的创设引入课题。
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使物理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激情,散发出巨大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