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注重学生学习的成效,但课堂教学的结构、教学方法、模式和学法指导还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结构
高效课堂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如何在一堂课内要最大限度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那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如何创建呢?
1.激发学生学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学生普遍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怎样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深厚兴趣。
1.1精心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其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
1.2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因此,要把课堂教学游戏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始自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在开展小辩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让学生思维也运转起来,让个性得到自由的张扬。
1.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注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获得知识。创设情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激情完全融入授课过程当中,让教师的情感与授课内容同兴奋、同疑问、同激昂、同探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形体语言来配合授课内容,并且要把学生的情绪也引入教师的激情当中。
2.培养学生形成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获取知识,经验,能力的学习方式,是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础。
2.1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作用,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人人都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当然有效的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要真正自主高效的参与应该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学生通过自己参与过程、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自己的问题自己发现,我自己的问题能自己解决。
2.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质疑问难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质疑性阅读,关键要发挥教师的导和学生质的作用。而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去发现问题,进而对课文产生阅读的兴趣。
2.3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法。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就是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创造性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象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
3.优化课堂的微观结构,打造最佳教学设计与流程
当前,各种校本培訓、集体备课、网络研修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做一个真正意义的高效课堂的参与者、研究者。如让多媒体进入课堂,让它弥补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上好微格课,让课堂的组织紧密,流程更加清晰,时效性更加明显。如做好翻转课堂和课例研究,有利于集教师集体智慧,大力探究教学方法与把握课程目标,促进专业的成长,有效克服教学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打造最佳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之,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要不断地学习,又要不断地积累及与反思,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努力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22条》 李炳亭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05.)
[2]《教师的使命——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吴效锋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2008.04.)
[3]《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