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论文频道
 
 网站首页 | 论文频道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英语论文 | 初中历史论文 | 初中政治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地理论文 | 初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品德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高中英语论文 | 高中历史论文 | 高中政治论文 | 高中物理论文 | 高中化学论文 | 高中生物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音乐
 栏目类别:论文发表网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巧用“故事”

更新时间:2017/4/28 16:08:00  浏览量:3934

  【摘要】 “故事”是传播历史知识的载体,在初中历史课堂巧妙引入“故事”元素,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同时,也能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对完善人格、实现个性化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历史课堂上,如何选用故事、如何插入故事才能达到应有教学效果,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挑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故事

  遵照初中历史新课标改革的要求,现代历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了解历史事件、活跃历史思维的同时,更要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人格的养成。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笔者总结出初中历史课堂采用“故事”教学的优势与具体做法,在教学应用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 初中历史教学巧用“故事”的意义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中学生处于身心叛逆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帮助,才能提高学习成绩、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考虑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与接受能力较强,为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适当穿插历史故事,以故事为载体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2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

  现有初中历史教材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上做出了很多改变,除了列举基本的历史知识点以外,更加注重趣味性、实用性与思维性,如果教师能运用故事教学法,则能以更有趣的形式呈现历史知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这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要求相一致。

  1.3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初中历史教学的另一艰巨任务就是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師可选一些富有正义感与激励作用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把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达成情感共鸣,起到净化思想、熏陶心灵的作用。

  2. 初中历史教学巧用“故事”的方法

  2.1 设置悬念,引入趣味新课内容

  新课导入环节的成败决定了整节课的走向,因此历史教学要设计一个富有悬念的开端,以精彩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以此为驱动力确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收获历史知识。由于初中学生的情感丰富,他们极易被外界因素所吸引和感染,所以通过历史故事调动学习主动性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当故事发展到最精彩、最激烈的部分,将疑问留给学生,此时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将出乎意料。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采取倒叙讲故事的方法,先提到商鞅变法的结局——五马分尸。当学生对这残忍的场景感到震撼时,转折性地抛出问题:如此悲惨的结局,是说明变法失败了吗?此时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有些学生斩钉截铁地认为商鞅变法以失败告终,有些学生又很犹豫,认为不能单靠结局就武断地认为商鞅变法失败。此时教师可以继续诱发性地提问:如果说商鞅变法失败,那么为什么秦国的体制逐渐完善并且发展壮大?如果说商鞅变法成功,那怎么还会遭受五马分尸的酷刑?此时所有学生都陷入了疑惑中,恰是导入新课的最好时机。

  2.2 串联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历史有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这些都是教学的重难点,如果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建议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串联历史知识,利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来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帮助学生理顺历史知识,调动听课的热情。例如学习“赤壁之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赤壁之战对成立三国的重要影响,教师可引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先介绍故事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打败袁绍并拿下北方地区,此时他希望继续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后,还可以由教师一边讲故事,学生一边角色扮演,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他们在实际参与课堂活动时体会了“三国局面的形成”,对这一历史事件形成基本认知并产生进一步挖掘的欲望,在故事的串联作用下,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等重要的知识点,对赤壁之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3 巩固知识,通过故事加深印象

  历史故事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新课导入、课堂讲解直到教学结束,尤其在讲完新课之后,如果教师能继续引入故事,则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加深印象。例如学习唐朝历史知识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贞观之治”,教师可以完成教学后讲一讲“宣武门事变”,让学生体验唐朝历史背景;再如学习春秋时期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一讲孔子、庄子与孟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当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以及教育情况。在故事的串联作用下,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突破了历史教学的枯燥干,更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巧用“故事”元素,可激活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兴趣。从当前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材设计情况来看,历史教学内容更趋严谨性与理性,教师借助历史故事的叙事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知历史事件,减少主观思想行为,有利于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另外对于教师来说,想要真正发挥“故事”的作用,必须完善自己的基本功,既要了解历史事件、夯实历史知识基础,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将历史故事讲得更精彩、更有趣。

  参考文献

  [1] 张大瑞. 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刍议[J]. 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3.

  [2] 周建华. 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36.

 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初中历史论文
 热点推荐
CopyRight @2018   论文发表最好的网站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