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综合题是初中数学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试题中占据较大的分数比例。要求学生要掌握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通过学习综合题能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数学素养。因此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从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本文则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分析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策略,望给予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中考数学题也在新课程大环境下逐渐向考察学生能力转变,因而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初中数学综合题。整个过程需要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过程中掌握数学思想,进而不断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就会投入极大的关注度和注意力进行探索实践,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因此无论是西方教育还是中方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激发,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就是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初中女学生对学生会有焦虑和烦躁情绪,根本没有兴趣,这是一种长期积累的学习数学畏惧感。因此数学教师就可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y=x?图像,教师就应用了钓鱼岛知识,即日本政府在紧张的局面下执意要花钱购买钓鱼岛,我国海军则在东海某区域开展导弹发射演习。之后运用现代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钓鱼岛争议和我国海军演习视频,并告知学生演习中导弹飞行轨迹和二次函数图像有着紧密联系,只要掌握二次函数知识,就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同时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爱国热情。再例如在学习分式的意义时,教师就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知识,学校科技节活动要求学生制作工艺品。同时设置一个问题“学校规定每个班级都要上交60件作品,若A班有同学40名,B班有a名同学,那么两个班平均每人制作多少件?”学生在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后会激发学习动力,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2 开展合作探究教学 吸引学生参与其中
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在讲解综合题过程中惯性直接摊开课本讲如何解答,甚至还会讲解的十分清楚,以致于常常出现拖堂情况,但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较大的效果。初中数学已经存在两级分化,真正能跟上数学教师教学节奏的只有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而成绩一般或落后的学生思维早已转化不开,还会出现一头雾水情况,不仅学生学习的累,教师也表示综合题教学 困难。对此部分教师就会开始应用小组合作方式,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扮演指导者和组织者角色,先给每个小组分发题目并给予提示性提纲,当合作小组谈论到一定成果再公开阐述结论,教师则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后双方总结正确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定理时就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设置组长、实验操作员、记录员。每个小组在实验前准备一个小盒子,其中放有红、蓝、黄颜色小木条,红色6cm,蓝色4cm,黄3cm。第二个盒子和同样放置颜色一致的小木条,其中红色6cm,蓝色3cm,黄色2cm实验中先运用第一个盒子搭建三角形,但运用第二个盒子却不能搭建三角形。教师就让学生运用剪刀减掉红色木条2cm,很快就搭建好了三角形。学生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在实验中总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结论,快速掌握知识。
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化抽象知识为形象
多媒体信息技术涵盖了录音、互联网、投影、音响等丰富的电化手段,属于一种先进的集合听觉与视觉为一体的教学辅助工具。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学习特点、学习能力等,然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景,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在生动而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更加努力地感知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求解最值不是顶点问题时就运用多媒体教学,即用8米长的铝合金制作窗框,高3米,求问窗框的高和宽多少?窗户透光面积多少?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画图像,大部分学生会默认为y最大值是4,此时教师就借助多媒体PPT演示函数三种图像,自变量为0 4 结语
总之,综合题是初中数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培养学生数学综合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着手,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化抽象数学知识为具体,帮助学生加强知识掌握,拓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邢霞.初中数学综合题教学的探析[J].文理导航旬刊,2012(04):68-68.
[2]张雪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1).
[3]刘海涛.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J].中學数学,2015(18):81-83.
作者单位 江西省宁都县赖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