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变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方式和变式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着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这一论点,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变式教学;方法
变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改变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但并不改变问题的实质和核心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发现题目中变与不变的本质,从而进行总结的教学方式。变式教学强调思维的灵活性、思路的开阔性、知识的深化性和活动的探究性。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把握变式教学内涵,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变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变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
1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首先要从学习数学概念开始。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在后续学习中灵活运用。初中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基本原理公式比较抽象,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吃力,可能会将相似的概念混淆。教师可以运用变式教学,结合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数学概念进行变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理论知识。
例如,在學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时,不少学生不能熟练掌握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火车铁轨、手电筒发出一束光、竖琴三幅图片,学生会发现笔直的铁轨可以抽象成直线,手电筒发出的一束光可以抽象成射线,竖琴的琴弦可以抽象成线段,使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案例理解三者概念。然后教师询问学生:要在墙上固定一根木条至少需要几个钉子?学生可能回答不一,此时教师给学生演示在墙上钉木条的动画,钉一个钉子时,木条会晃动,钉两个钉子时,木条变平稳。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知道至少需要两个钉子,从而引出概念: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 在数学技能训练中运用变式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数学技能训练,在技能训练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变式思想,向学生呈现出变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变式学习方法。
例如,在学习《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课题:一家篮球俱乐部准备从30名备选球员中选择2名擅长投3分球的球员,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帮助俱乐部选择出最适合的球员。教师可以让同桌作为一个小组,合作设计方案。学生可能会列出这样的方案:让这30名备选球员分别投篮,每人投100次,看每个人3分球的命中率是多少,选择命中率高的前两名。学生从而明白这是用(现在投篮命中的)频率估计(将来投篮命中)的概率,通过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频率与概率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当试验次数较大时,试验频率稳定于理论概率,以及进一步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事件规律的有效数学模型,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3 在数学实践应用中运用变式教学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知识需要反复实践运用才能熟练掌握。如果学生只听教师讲解而不动手实践,是无法真正掌握这一方法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鼓励学生用变式思维和变式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对变式学习方法的掌握水平,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变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例如,学过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灵活的课外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平面直接坐标系的知识,并尝试运用所学平面直角坐标的知识表示出来。学生通过课外观察思考,可能会发现象棋的棋盘、地球仪、电影院的座位排列等等都使用了相关知识。然后结合学过的坐标知识,把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看做坐标(a,b),然后统计电影院一共有多少排、每排有多少座位,在纸上画出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电影院的排列图示,将学到的抽象数学知识变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体会到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综合水平。
4 总结
综上所述,变式教学法的思维灵活性、思路开阔性、知识深化性和活动探究性,与数学学科特点相符,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变式教学法,具有天然优势。初中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实际,在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技能训练、数学实践应用中运用变式教学法,将变式思想和变式方法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变式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进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云飞.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索[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7):52.
[2]赵福文.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方法探析[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4):36.
[3]陈百伟.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变式教学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2):84.
作者单位 江西省崇仁县郭圩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