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情感教育,能优化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可直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从促进学生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出发,建构了包括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在生物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情感教育有序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
一、建构生态课堂,促进情感的生成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體变成了单一体,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丧失了,课堂仅剩灌输和接受。这种课堂教学缺失了心灵呵护,淡薄了人文关怀,压抑了个性张扬,使学生对课堂失去热情与兴趣,变得麻木与冷淡,进而影响到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是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失调。
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活习性的课堂形态。这样的生态系统是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系统,即让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和谐、自由地生长。生态课堂强调由认知领域到生命领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新课程理念提出后,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感到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生态课堂的建立,能为学生提供和谐的人文环境与人文关怀,解放个性,弘扬人格,同时又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挖掘课程资源,关注情感的实践
重视学科兴趣的培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我们生物教师能挖掘生物学科的情感教育优势进行学科兴趣与情感教育,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无数达尔文、袁隆平诞生。众所周知,生物课本与课外读物中,有很多科学发展史、中国生物学成就展示,这些知识展现了科学家勇于实践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对科学探究的热爱,这些知识不仅能从研究方法、思维品质等方面理解科学模式,而且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情感教育,产生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思想理念。如关于生物进化、生理与健康等常识,能体现对生命的关爱,使学生珍爱生命。而进行生物环境污染与遗传病调查,则可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只要利用好,几乎所有的教材资源都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又如,“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等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假设,指导学生亲自进行实验,通过他们的亲自实验,亲自观察和分析,最后由学生得出结论。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是按这样的思路展开教学过程,学生会在一步一步的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动脑、动手的实践和探究中,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也就是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实践中生成情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作者单位:河南省西峡一高 47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