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育健全的有力源泉。”这点明了美育在个人发展中所占的重要地位。语文学科的美育,可以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鉴赏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师如能把美学知识自觉地引入汉字教学,把以形象符号为基本特征的表意汉字的知识有意识地引入课堂,学生不仅会受到视觉的熏陶,而且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汉字音、形、义的理解和记忆。(1)追根溯源,识字教学形象化。审美形象是美感的基础。审美的形象性决定着美育必须以美的形象为手段。今天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常常是追根溯源,把字词教学形象化。这样,抽象的文字符号就变得形象了。在具体教学中,也不必拘泥于汉字逐一演变的过程,宜从效果出发,以便于儿童记忆理解为立足点,引导儿童自己去想象。(2)相机诱导,识字教学情感化。美育的情感性决定了进行美育一定要注意以情动人。写字教学的常规是,讲清一个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间架结构等等。字字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乏味厌烦。如果结合汉字的书写规律,引入一点审美常识,以一定的书法理论为指导进行写字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写字教学情感化、审美化,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主动性,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寓教于乐,识字教学趣味化。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愉悦性,既给人以快乐,又给人以启迪。识字教学的全过程都要注意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各个环节都有使学生产生兴趣的诱因,让他们经常处在新鲜好奇的心态之中,不断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但在具体运用时,从哪个环节导入,还得视教材和教学要求的需要,选择最佳切入点。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审美化的关键,教师应加倍注意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做到“难启易放”“引而不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将审美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这样才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1)在诵读中体验美。读的过程是对教材加深感觉、形成体验的过程。只有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的心情才能不知不觉得到陶冶和净化。(2)在分析中理解美。如《鸟的天堂》一文中,作者写到:“那么多的綠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树叶的色彩鲜明、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3)在欣赏中感受美。在教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子来表现,教师若能捕捉这亮点,再配以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4)在想象中拓展美。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强调的就是阅读过程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新桥镇中心小学 08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