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注重提高小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而且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还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下面针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
理解是表达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必须先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如理解和、差、积、商、扩大、缩小、质数、合数等概念。对学生语言上的缺陷不能有半点疏忽。例如问:“什么是质数?”有的学生答:“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的数叫质数。”于是老师问:“4能被1整除吗?能被它本身整除吗?4是不是质数?”学生立即意识到自己错了,应该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质数”。
二、在操作活动中,强化学生的数学语言
例如:在六年级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以下过程:一量,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锥量杯,量水倒进等底等高圆柱量杯;二看,引导学生观察以下几个问题:①用圆锥量杯量几杯水能装满等底等高的圆柱量杯?②一个圆柱量杯能装满多少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量杯的水?三想,圆柱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几倍?四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想的过程、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不仅加深了对圆锥概念、体积推导的理解,还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使学生的数学语言得到强化。
三.提高学生说话的条理性
如教学《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时,通过演示,引導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湖里一共有11条船,同学们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名同学,一共有多少名同学?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叙述图意,列式自然不成困难。
四、教师示范,学生跟说
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语言是最精确的,在这个方面教师的语言应做表率,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如“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加宽乘以2”,“任何整数都可以化为分母为自然数的假分数”。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五、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抓住每一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说话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说算理,说思路,说解题过程,说操作过程,说分析过程。低年级可以要求学生先想后说,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中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有条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应用题的条件、问题,分析思路和解题过程。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说话要正确、完善、准确、精炼。比如有的学生说:“8是倍数,2是因数。”“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说都不准确。其次,说话要有根据、连贯、通顺。如:“19是质数还是合数?为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是质数,又因为19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所以19是质数。”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龙县招堤街道第二小学 5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