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是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重点学科,很多同学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叫苦连天,对概念、定理掌握不清晰,学习起来缺乏动力和兴趣。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我们必须要做到创新,本文就笔者的学习经验,谈谈数学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习;创新能力;彭培养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并且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發展。创新能力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的一种能力,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遵循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以下是关于如何在数学的学习中提升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获取数学知识,也要积极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转变学习思路,对于知识从学会变为会学,再进行知识的发展创新。我们要认真接受创新教育,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数学知识中,主动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掌握数学规律,培养自己良好的数学能力。
我们要明确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要紧跟教师的脚步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会根据知识结构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设置合适的情境,提出问题,我们要紧随教师的思路,参与课堂活动,积极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便于教师对授课内容作出调整。同时要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多翻看课本,记忆、理解数学概念,并找出数学规律,让自己的脑海中有清晰的数学结构。要及时的进行总结汇总,明确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的,那些是有些含糊的,哪些是不理解的,正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措施,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
二、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新时代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具有创新的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挖掘自己内在的创新潜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我们的知识大多数是靠教师的传授获得的,教师的水平将决定学生掌握的高度。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充分的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教学手段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构建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也会毫无保留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每天在知识的海洋中,很难进行创新的培养。因此应该创建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让学生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培养学习品质,优化创新思维
第一,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数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很紧密的学科,生活中好多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用数学原理解释,我们可以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事件的本质,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知识的翻新,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第二,利用数学知识,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比较紧密,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建立数学场景,将数学知识自己熟悉的某个场景联系起来,建立起自己的数学构架。也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也要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自检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要想获取良好的数学能力,不仅要掌握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也要具备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通过试题来表现的,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内在联系。通过重复的做题,不仅可以获取新知识,还能巩固旧知识,形成创新性的数学技能。
四、提倡个性化的创新行为
创新过程既是智力活动的表现,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也要遵循自己的性格特点,不能人云亦云。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智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相同,获取的数学能力也不相同。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认清现实,切勿急躁,要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的进行,不能因为别人的情况而乱了阵脚,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养成。创新能力并不是一种单独的能力,它包含了勇敢、独立性、恒心、耐力等优良的品质,因此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创新情感和优良的品质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对于国家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国家一直大力提倡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这是充分的考虑了时代发展的举措,作为新时代的学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瑜,宋丛威,裘祎. 独立学院转型中数学专业的困境与出路探讨——以之江学院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7(10).
[2]曹万荣,朱荣平,汪文丽,刘超.关于增强非师范数学专业就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
[3]孔淑霞.数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4]吴慧伶.新课改背景下数学专业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