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论文频道
 
 网站首页 | 论文频道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英语论文 | 初中历史论文 | 初中政治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地理论文 | 初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品德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高中英语论文 | 高中历史论文 | 高中政治论文 | 高中物理论文 | 高中化学论文 | 高中生物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音乐
 栏目类别:论文发表网

关于中医的论文3篇

更新时间:2018/5/10 22:15:00  浏览量:6156

关于中医的论文第一篇: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中医外科学实训课程的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开展中医外科学尤其是外治法实训课程的主要步骤和方法,通过科学选择项目,编写实训大纲,合理安排实训,科学评价反馈,为中医外科学的传承、发展及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中医外科学 实训

  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医人才培养一直以来实行的是传授型教育,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操作动手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操作和动手能力要求很强,是从理论到临床的结合学科。国内的教学实践中,开设中医外科学实训课的很少,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中医外科实训手段主要是安排学生去医院临床观摩或见习,观看视频、多媒体内容,结果是学生没有动手练习的机会,失去了“外治法”的特色,多数学生毕业后不会制作和使用,自制中医外科常用的一些外用药物及器械,仅凭西药、中成药治病。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水平低下,这已成为中医外科毕业生的一个通病,严重影响了中医外科学的传承和发展,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新型中医外科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1]。

  我校于中医外科学现状出发,创立了中医外科学实训教学模式,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学习内容实用化、将知识结构立体化,体现针对性、应用性,从而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中医外科学人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中医外科学实训课程的实施方法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调研总结中医外科学外治法中常用技能

  通过查阅中医外科相关的中医古籍和著作,以及检索中国知网中涉及的中医外科学外治法的项目:散剂、酊剂、药捻的制作与应用;油膏的制作与应用;掺药;箍围药的制作与应用;切开排脓法;中医外科换药;砭镰法、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结扎法、挂线法、烙法;中医病理图片辨认等常用技能和操作方法,取其精华,提供借鉴。查阅收集相关资料齐全后,通过岗位调研、专家访谈和电话访问法,通过对对口就业单位人事部门、中医外科科主任、医师进行问卷调查,明确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针对中医外科学的实训教学环节中的若干问题有目的对专家进行咨询和访谈;对部分工作繁忙专家进行电话访问,形成充分的调研材料。

  (2)确定实训项目,编写实训大纲[2]。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中医外科学的教学大纲,并参照《中医外科外治法》内容,结合现代外科学技术,有机取舍,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要有良好适用性,实训项目要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切实能夠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第二实训项目要贯彻中西结合,西为中用的原则,既要坚持中医精髓又要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三是在实训项目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经教学团队集体讨论确定实训项目,同时编写出相应的实训大纲,其内容包括:实训项目的名称、目的、准备、步骤、内容、考核、评分标准、反思等。

  (3)内外结合,视频与操作相结合,建立中医外科学实训教学平台[2]。

  实训项目确定后,我们将实训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的,学校有条件开展的,这类项目向学校申请建立中医外科学实训基地,购置药品、仪器、用具等,准备实训场地,做好各项教学准备。

  第二类是专业性较强、学校没有条件开展或开展费用很高,但在临床医院或专科医院开展广泛。针对这类项目我们主要是联系相关的临床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我们的实训基地,聘请现场医生作为实训教师,在现场开展相关项目的实训工作。

  第三类是学校没有条件开展或开展费用很高,但在临床医院或专科医院开展也较少的项目,针对这类项目我们主要是利用学校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在临床医院或专科医院摄制配以音乐的较标准的实训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这些项目进行实训。

  (4)实训课程的实施

  实训大纲的编制及实训平台搭建完成后,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就可以进行实训课程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组织实训教师编写中医外科学实训指导书,对中医实训外治法的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发展,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进行详细的解读,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够提前预习,做到有的放矢,有思想、有目标、有能力地积极的参与到实训中,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习指导书中还要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学生的体会和想法,以利于实训课程的后续改进和提高;二是要精心组织,合理安排确保实训课程顺利实施,由于实训平台涉及到校内实操、医院观摩和视频录像三个层面,这就要求实训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实训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实训课程的顺利完成。

  (5)实训效果的评估及实训内容的整改

  实训效果的评估主要分成两方面,一个是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实训现场的信息反馈和学生的实训成绩;另一个是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现场反馈的学生中医外科学外治法技能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训效果的评估发现实训项目,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调研后,及时改进,从而使中医外科实训逐渐完善与提高。

  针对进行实训的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由教学团队在查阅参考文献资料和相关调查表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多次征求专家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而成。

  中医外科学实训,不拘泥于古法,通过科学选择项目,编写实训大纲,合理安排实训,科学评价反馈进行发展和创新,为中医外科学的传承、发展及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琦,于庆生,汪晓明,石健,谢伟华.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11):1639-1641.

  [2]李玄,邓小琴.改革外治法实训方法突出中医外科特色教学.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12):1304-1305.

关于中医的论文第二篇:中医扶阳派的传承与发展之调查研究

  摘 要:以郑氏为首的“扶阳派”,主阴阳平衡观,用药擅用温热,剂量亦大,但非滥用。其理论之精妙,用药之特色,亦堪称中医里的泰斗,实有继承和发展必要。本文主要探究中医扶阳派传承现状、学术起源、学术思想及用药特色,最后提出扶阳派传承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扶阳派 传承 发展

  一、引言

  在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各种学术流派随着社会背景、时代发展、医疗现状等环境逐步形成,出现“一源多流”、“百家争鸣”的中医学术特色。学术争鸣推动着学术流派的的形成与发展,扶阳派就是在时代出现医学弊端时基于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念而适时形成的。扶阳派起源于四川,前后发展已有一百多年。在扶阳派的观念里,人的生命活动要依靠阳气来运作,阳气能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持续的动力,是人生命存活之根本。扶阳派作为独特的医学流派,具备医疗研究与治病的各种优势,毫不逊于其他医派,在治病上主要以调节阴阳为主,善用姜、桂、附治疗重病沉病,并且再医治大症、重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治疗方法在全国独树一帜,获得医学界的肯定与赞扬。扶阳派至今在医学界仍呈兴盛发展之势,代有传人。本文从扶阳派的起源和内涵切人,分析扶阳派形成及学术传承脉络,并讨论了扶阳派发展和传承的对策。

  在清末扶阳派形成之前,主要盛行温病学。温病学在用药方面以寒凉轻灵为主,延续时间长久之后,便形成一种倾向,流行阴柔之风,喜用寒凉,在当时成为医者治病的弊端。在此背景下,郑钦安反对过用寒凉,推崇阳气,希望此学术主张能给医学界发展带来帮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人们生存的大环境推动着扶阳派的发展与应用,首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紧张,生存压力大,长期烦劳透支身体等都损伤阳气,现在诸多因素都表明损耗人体阳气远比从前严重,其次,现在人们长期使用空调、过度熬夜、常食用生冷冰的东西,生活节奏不规律等都暗耗阳气,再次,人们对一些中成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的滥用都损伤阳气,综上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扶阳派思想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广泛应用与推广。

  为研究扶阳派思想,现代扶阳派的推崇着刘力红、张存梯、傅文录、庄严、邢斌等人士发表大量论文,著有专书,不断地整理并发扬扶阳理论,使其越来越被医学界熟知和认可。《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中医火神派探讨》、《姜附剂临证经验谈》、《危难重症倚附子》等书的问世,给大家提供了了解、学习扶阳思想的有利材料,另外,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中华中医药会也极易宣扬与推广,多次举办扶阳学术论坛,这些都为大家正确认识、学习、推动扶阳理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中医人士如范中林、吴佩衡、祝味菊等通过参加卢铸之的扶阳讲坛,学习扶阳思想,后又结合各自的实践情况,对扶阳之术各有其攻,在不同方面均有所成就,例如,范中林擅长舌诊辨识寒热真假,补充了火神派诊法之不足;吴佩衡善用经方,敢用重剂;祝味菊结合中西医学,提出“本体疗法”,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中医扶阳派的发展和传承调查分析

  1.中医扶阳派的学术起源。阳派创始人为清代名医郑钦安(1824年-1911年),其师为清末名医兼大儒刘止唐。郑钦安著有《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两书,主张善用姜、桂、附等辛热药物治疗阴证,以书立说,声势浩大的推出了扶阳派的学术主张,成为“扶阳派首领”。在推出过程中,郑钦安相对于其他系学派而言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他设帐授徒,传授扶阳派思想,让众多弟子接受奉行并传承下去,为传播其学术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他创立并推行扶阳派学说及其学派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百多年来扶阳名家层出不穷,其中卢氏一族(卢铸之、卢永定、卢崇汉)当属最有名望的,私塾者包括范中林、唐步棋、吴佩衡、祝味菊、李可等。

  2.中医扶阳派的学术思想。以郑钦安为代表的扶阳派学术对阳虚阴旺病证即阴证的辨识全面而准确深刻,其主要思想是推重阳气,擅用大剂干姜、附子等辛热药物治病,这些扶阳判断之法和治病观点在行医过程中效果十分突出,对后续扶阳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扶阳派的学术思想与以张景岳为代表的温补派有所不同。扶阳派辨证论治,并没有“贵阳贱阴”的思想,一贯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阳虚者必要扶阳,阴虚者则需养阴,阴阳二气平衡相行,才会百病不生。

  扶阳抑阴,用阳化阴。首先,重阳、扶阳,是指在阴阳相互的过程中始终以阳为主导。其次,推崇扶阳,是因为阳气易损耗但难恢复,前文中提到扶阳派起源四川,川蜀地区,气候湿冷,易损阳气,再加上扶阳派形成之时,正是温病学兴盛之时,其医治用药多用清寒凉之品,长而久之形成崇尚阴柔、滥用寒凉的风气,都对人的机体造成阳气亏损。同样,人们在生活中滥用抗生素、过食生冷、误用苦寒、过度烦劳等亚健康状态,时刻损耗着阳气。因此应当重视阳气,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时刻注重调治人体的阳气盛衰。

  3.中医扶阳派的用药特色。中医扶阳派起源于四川,起源与此与当地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四川当地多雾,湿气重,日照不足,寒湿遏阳,故而推动了扶阳思想的形成。扶阳派特点就是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之品以扶阳为主,因为四川本地以吃辣椒闻名,辣椒对附子等温和之品有耐受作用,因此其另一特点就是剂量可大。扶就是帮助、保护的意思,用在扶阳里就是保护、治理、增加、调理阳气的意思。扶阳派不仅在理论上推崇阳气,更致力于实践,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依据病人实况擅于使用附子等温和药物,风格与众不同,且疗效甚好,从郑钦安到卢氏几代人在其行医过程中一直践行这一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确立了卢氏心法的重心地位。但我们后世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规律,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杜绝以偏概全,扶阳法、用附子都不是火神派的专利,并非只有温法才能愈病,附子疗也并非剂量越大疗效越好。

  三、发展和传承扶阳派的对策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人们的体质也发生着变化,疾病种类越发普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梗、脑梗、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医学家们通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大量临床实践发现,今日多数疾病的发展趋势和病变原理都是有“阴盛阳衰”所造成的。阳气在人生命的重要性就等同于水对于鱼的作用,而我们在实际生活正不知不觉的在损耗着阳气,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冰箱的普及,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盛,可以方便的迟到到冰冷冻的实物,且人们往往不控制食用量,就连刚刚学会吃东西的小孩也是跟随其中,然而冰冷冻的食物都是非常损耗阳气的,人体的胃肠等都是喜爱常温的,常吃多吃阳气损耗过多,阴阳不平衡时人体就会产生疾病,另外,那些反季节水果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例如西瓜,本来是夏季成熟的水果,而在春季甚至冬季到处都可以看到西瓜,这种人为的反季节水果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西瓜本身是寒性的,加上天气凉寒便会损耗人体阳气。为了健康,提醒人们少吃生冷冻的东西,尤其是病人和小孩更还有就是处于发育时期的女孩子,正是月经形成时期,常吃生冷食物就会增大将来出来痛经的几率,阴寒会阻止经络的运行造成经血不畅,父母们尤其要告诫女儿不能在月经前和月经期间吃生冷食物。

  中医扶阳派在医学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重视其发展与传承。

  首先,应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其学派的思想及医学医治案例,全面了解、掌握扶阳派学术思想、用药方法等,择优弃劣,借鉴保留合理实用的观点,改良不完善的措施方法,并进行归纳分类总结,提炼其流派特点,梳理其传承精髓。其次,加强中医教学中对扶阳派的教育学习,使其掌握学派知识,并建立更多的培训机构,交流互补,进行实验,开拓创新,给新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使其后继有人,进一步更好的发展传承扶阳学派。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学习,离不开政府、医疗机构、高校、科研技术单位、企业等应加强沟通合作,研究制定促进扶阳派传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完善相关体系的标准、规范,加大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杨涛,冯兴志,张军瑞,等. 扶阳派传人探秘[J]. 吉林中医药,2016,36(12): 1192-1194.

  [2]潘赐明,姜楠,赵黎. 也谈滋阴与扶阳[J]. 四川中医,2017,(4):34-36.

  [3]杨涛,冯兴志,李浩,等. 扶阳派祖师郑钦安学术思想浅析[J]. 中医药学报,2016,44(1): 9-10.

  [4]徐子培, 楊崔领. “阳主阴从”之我见[J]. 医药, 2016(1):00140-00141.

  [5]王明炯. 浅谈附子的“慢性中毒”[J]. 环球中医药, 2016, 9(8):960-962.

关于中医的论文第三篇:中医脉诊学现代研究

  【摘 要】过去几十年中,医学传感器、力学、数学、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进展和在模式识别、信号处理、数据库和网络等相关领域取得的一些进展都必将进一步推动脉诊客观化研究。所有这些表明,如果将脉诊客观化这一跨学科研究结合最近的一些科学进展再深入进行下去,必将给中医客观化研究带来又一个春天。本文旨在对中医脉象信号在现代高级信号处理方法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气韵生动;脉诊;气机;复杂巨系统

  1 中医脉诊起源的探索

  对"脉"的概念衍生及其文献记载进行剖析。通过整理出医学文献中脉的脉学知识的运用,以及中医古籍中"脉"的最早出处及其含义和运用,总结归纳古人对脉的生命信息认识的过程及其原因,参考散落于其他非医学典籍中先秦医家脉诊运用的文献考证,厘清中医脉诊从理论滥觞到学术体系最初建立的路径。

  2 对中医脉诊理论与技术的正确认识是决定研究策略的关键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这是古人对于脉的认识。“脉象”是中医对人体体表动脉搏动外在表现的感悟,并通过这种感悟反映出中医对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状态的认识。而“象”则是指可察的、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内经》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取“象”的目的是归类或类比,它的理论基础是视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取象比类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类推世界万事万物。“以常衡变”的思想贯穿于《内经》的始终,说明古人非常重视对正常生理功能的认识。特别是古代医家对正常脉象的认识方法和表达方法,在它所记载的脉论中,对季节脉和平人脉的论述占了很大篇幅,并反复讨论就是很好的例证。而在现代脉学研究中,对正常脉象重要性认识不够,是导致今天脉学研究没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我们认为中医脉诊信号是人体复杂系统的输出信号,这种复杂系统在本质上是时变(非平稳)和非线性的。集成中医脉学、计算机科学、信号分析等现代技术,开展基于中医脉诊原理的脉诊信息获取和证候特征信息分析方法研究,是发展中医脉诊技术的一条有效途径。

  2.2脉诊信息采集时的准确定位是决定脉诊信息采集稳定性、可靠性的关键

  在进行中医脉诊信息采集时,正确的定位是保证其信号可信程度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中医师在临床诊脉时以人体的腕部高骨定关,可根据人体的高矮胖瘦,調整其3个手指的间距及寻脉的力度,并通过举、按、寻等方法寻找脉的特征。

  目前的脉诊仪多采用人工手动调节的方法完成上述过程,使得脉诊信息采集时空间定位的准确程度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了采集到脉诊信息的定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而科学研究中,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正确获取信号特征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中医脉诊仪研究50余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新的脉诊信息采集控制系统,是开展现代中医脉诊信息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步进电机、直线导轨和虚拟仪器技术,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传统中医脉诊研究的同现代技术的结合

  我们所使用的系统包括一套脉象传感器、适配器、信号放大器和PIH计算机。脉象传感器采用的是HMX一4型。它是双曲线型探头的悬臂梁式压力传感器。探头的接触面积和形状都影响脉象检测的重复性与灵敏性。本文用的传感器的探头是面积为29.4平方毫米的梯形(双曲线的近似),这样重复性更好。目前,HMX型产品用的最普遍,用它获取的脉象比较客观、稳定、灵敏度高,为后续的脉诊打下了好的基础。

  脉象信号易受呼吸、体温等因素的影响。呼气时脉搏曲线会下降,吸气时脉搏曲线则上升。被检测者屏气时采脉则脉搏曲线更稳定,但这给病人带来不方便,且不能获得长时间的有用的脉搏信号。就脉象的节率而言,甚至对于健康人也经常波动。目前参数特征的提取主要是在时间域进行的,如计算其幅值、斜率、面积等等。本文用一些信号处理的方法来对脉象进行了分析。自相关技术也可以被用来处理脉象中的脉搏波形。根据脉搏波自相关波形的第一个峰值,就可以判断脉象周期性特性的强弱以及周期的大小。

  脉搏波是低频信号,其中99% 的频谱分布在10Hz以下。李仪威发现脉象信号频谱的能量分布率同疾病有关联。表明在频域进行研究脉象还是很有意义的。由于测量脉象时会引进一些高频噪声和干扰。再加上脉象的信号基本上都是在20zH以内的低频信号。所以我们采用了50zH的滤波器。还有一些其它的频率的分析方法,比如通过倒谱分析就可以得到脉搏波的周期和强度信息。

  必须结合一些信号处理的方法,提取出一些比较稳定的特征。尽管一些信号处理的方法已经被用到脉象研究中,但是象小波、短时傅里叶变换、高阶谱分析、神经网络等,这些被广泛应用到心音研究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过来语音信号处理的方法也可以参考。本着日渐增大的脉象数据库,我们正在探索引入和改善脉象处理方法,力图使采集的脉象本身和提取的特征尽量真实而精确,提高识别能力。

  在频域运用了傅里叶分析、倒谱、小波分析等时频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脉象进行了描述和表示。虽然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从七、八十年代的热潮逐渐走向低谷。但由于计算数据库技术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发展,必将使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也是中医客观化和走向世界的一个机会。

  参考文献

  [1]陈欣然.中医脉诊起源及《脉经》以前各脉诊法本义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王华楠.气韵生动对中医脉诊感悟与现代研究的启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全国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2012:6.

  [3]闪增郁,陈燕萍,汪南玥,于友华,向丽华,张智.中医脉诊信号采集与分析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01):77-78.

 与中医有关的其它论文
  • 暂无
 热点推荐
CopyRight @2018   论文发表最好的网站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