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茶论文第一篇:我国茶叶籽油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在生产茶叶菜籽油时所用的原料主要是山茶科类植株成熟的种子,然后经过特殊工艺加工最终成为可被食用的茶叶籽油,其自身的营养价值较高,是国内近几年来最新开发的食用油。茶叶籽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同时油菜籽油的含量不及亚油酸,因为其中含有多种成分,使得该食用油具有多种功能,在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发展前景较为广阔。针对我国茶叶籽油的生产现状和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展开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茶叶籽油的使用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茶叶籽油;生产现状;前景分析
茶叶籽油具有多种功效,为人们健康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益处。其中,随着保健意识的增强,茶叶籽油也备受人们青睐,消费量持续增长[1]。近年来,我国将茶叶籽油的生产与保证粮油安全联系起来,体现了对茶叶籽油生产的高度重视,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为鼓励茶叶籽油产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使得茶叶籽在种植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为加工生产茶叶籽油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但是,在该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针对其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响应组织的号召,并力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益处。
1 我国茶叶籽油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1 生产效率与原料供应方面的矛盾
根据具体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国内生产茶叶籽油的省份越来越多,加工企业数量增加,且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具备精炼能力的企业在数量上已经超过200多家。近年来,生产茶叶籽油的势头迅猛,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工厂加入进来,有些茶叶籽在经过小作坊加工后由农民直接使用,不再进入到企业再次加工,造成原料上的不足,但是其实即使将全部的茶叶籽运输到工厂来加工也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故而加工能力与原料不足之间的矛盾使得工厂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2-3]。在企业谋求生路的同时,又因为茶叶籽的减产使得许多企业因为无法担负原料成本的大幅度增长而无法购进,造成工厂停产,而这种原料不足的情况预计将长期存在,对茶叶籽油的产生造成严重影响,且随着加工能力的提高使得原料供应与加工能力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
1.2 产品的多样化与市场规范之间的矛盾
(1)茶叶籽油在医用、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待开发的价值,是一种高档的植物油,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具有多种功能的产品[4-6]。在一些企业的展示厅里可以发现,除了有多种规格的可食用茶叶籽油以外,还有很多护肤油、口服液等也是以茶叶籽油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其中,有很多省份的企业在开发以茶叶籽油为原料的化妆品行业中逐渐成为了商业巨头,大多数产品能够被消费者接受,还有一些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已经开发了类似产品的企业在销量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际销售产品的过程中除了直接流动在市场上外,大都还是以搭配食用茶油通过礼品的形式进行销售,市场还有待打开,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2点: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规模较小且运作能力不高。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茶叶籽油的特性因为与橄榄油十分相近,故而可以学习橄榄油向美容等方向发展。
(2)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茶叶籽油的生产量无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其他植物油在价格差距上严重不平衡,当前茶叶籽油的价格是菜籽油等植物油的5倍不止。有些加工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上的消耗,开始将目光投向茶叶籽油调和油的生产。据数据统计,该调和油实际所含的茶叶籽油不到5%,价格上却远远高于其他植物油,且因为该类产品没有明确标明茶叶籽油的实际含量,从而造成了消费者利益的损失。此外,因为国内目前未对食用调和油的配比标准进行严格规定,且也无法准确测量调和油当中各种油的比例,故而监管机构也无法实行有效监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和食用者的健康造成了隐患。
(3)在茶叶籽油当中掺杂不同油脂,然后以纯茶叶籽油的名义卖给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专业人员通过对市场上一些厂家生产出来的茶叶籽油的比例含量进行测定,发现许多产品都存在掺伪的可能。而在掺伪检测在技术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目前具有科学依据的检测技术来源于浙江省,其主要是应用了脂肪酸含量的所占比例问题对茶叶籽油的纯度真伪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辨别,但是当茶叶籽油的脂肪酸所占的幅度较宽时,其检测结果便受到一定影响。
(4)有些茶叶籽经过小企业的加工后所得的压榨油会被该产区的农民使用,使得向市场输出的量大为减少,经过压榨后还会存在少量的残油,然后被一些厂家购买来生产可观数量的浸出油,这种毛油通常是压榨毛油价格上的50%,经过精炼后流入市场销售。但当今市场上能看到的产品中实际上是浸出油的大多数未被标明,这使得“压榨茶油”的真实性有待区分,但是一般在标准成分上精炼后的压榨油和精炼油已经没有明显区别。这也使得开发用于检测茶叶籽油真伪的科学技术变得更加重要。
1.3 技术工艺更新与加工方式转变上的矛盾
(1)伴随着茶叶籽油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对于其加工技术及其所得副产物的实际利用率越发重视,科研领域的专业人员已经就此展开了科学试验,同时各大企业对此也十分关注。但因为我国在茶叶籽油的加工生产上起步较晚,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很少,且自主創新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故而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茶叶籽油加工生产的技术。例如,当茶叶籽在采摘后需要经过规范化的处理、干燥、压榨、精炼技术,而为提高茶叶籽的利用率需要对这些技术进行严格控制。目前所能做到的只是通过对其他油料加工技术上的模仿并利用强度较高的精炼来尽可能提高茶叶籽的效益。但因为茶叶籽原料在品质上并不符合国家要求,且过氧化值和油料的酸度不达标,使得其只能依赖于反复精炼,然后进入市场销售。通常来说,在精炼食用油时一般油脂的消耗量在2%左右,然后再通过强度较高的精炼损失50%及以上的VE等活性成分,这使得茶叶籽油严重减低了自身的营养价值。故而过度的精炼实际上是浪费了茶叶籽油的价值。
(2)近年来在加工茶叶籽油上已经获得了一些新科技,如双螺旋低温压榨技术和水代制油等。其中,水代制油对设备的要求最低,同时避免了强精炼的过程,大大增加了茶叶籽油的利用率,但是因为茶叶籽自身所含的皂素等成分使得在加工的过程中茶叶籽较易发生乳化,致使所得清油量降低。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已被广泛接受的是双螺旋冷榨技术,其不仅能提高榨油量,同时改善了所得油的味道和酸值,使得压榨油的品质得到了提高。此外,其不需要经过繁琐的碱炼、脱臭等精炼工序,仅需脱水、冷却即可得到品质较高的成品油,使得保留活动成分的目的得以实现。
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使用茶叶籽油正由原先的高强度转变为适度加工,其中冷榨等制油技术的出现为此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要想彻底实现这种加工方式上的转变还需要提高茶叶籽的原材料品质,才能使得高强度的精炼工艺得以有效避免。
1.4 加强质量意识与安全隐患之间的矛盾
因为我国所种植的能够收获茶叶籽的植株大都处于深山之中,故而能有效避免恶劣空气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同时因为所用到的化学肥料和杀虫剂较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土壤的污染,大多种植基地都得到了栽培许可。如果之后的加工符合标准,那么产品质量问题将得以解决。与此同时,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企业的质量和品牌意识逐渐增强,甚至于有些企业建立了具有一定标准要求的质量管理方案,且得到了绿色食品的认可。受到国家近几年出台的相关食品安全政策以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督力度的逐渐加大,一些优秀企业将质量与企业生死联系到了一起,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自觉地接受质监部门的检测,这使得茶叶籽油的品质进一步得到了保障。但是由整体上看,因为茶叶籽油生产地较为分散,使得企业在管理上遇到了困难,故而容易造成产品品质问题的发生,对于茶叶籽油的质量监管问题仍旧需要高度重视,不得轻视。
2 茶叶籽油的资源开发
针对上述茶叶籽油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茶叶籽油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就此提出几条建议。
2.1 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
虽然目前我国的茶叶籽资源在产量上居于世界第一,但是总量与资源的大量开发仍不协调。乐观看待茶叶籽油的健康绿色等优点,企业可以提高其档次,促进其更多地面向国际市场。同时参考橄榄油的工艺生产,对茶叶籽油的档次和用途进行多角度划分。例如,第一工序所得压榨油用于制取高级食用油,浸出油用于生产化妆品等。由此看来,茶叶籽油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且易于面向国际化。
2.2 实现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因为茶叶籽油的生产获取大都是由农户自产自销,且正规的加工企业数量较少,加大了规模化的产品经营模式的形成难度。故而,茶叶籽油在生产方式上应当尽量做到由小型产业向规模化产业过渡,依托于生产基地,促进加工企业成为“领导者”,使得在供销上实现一体化的经营模式。
3 结语
茶叶籽油作为绿色、健康的产物,具备很多功效,且在不同领域都具有发展前景,尤其是在国际上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活跃于日本、韩国等国家。但当前主要输出的是毛油,故而经济效益较低,利润不大。对此,国内各加工生产企业在生产茶叶籽油时应当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技术,并保障产品质量,促进产品的价值增长,不断挖掘产品的潜在价值和创造更多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姜金仲,王超英,韩晗. 茶叶籽仁水浆静置发酵分层生产茶叶籽油及淀粉[J]. 中国油脂,2015,40(3):74-78.
陈志香,周波,梁永铭. 营养风味油茶籽油加工工艺研究[J]. 食品与机械,2015(2):232-237.
李志晓. 加工过程对油茶籽油微量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 无锡:江南大学,2015.
周苏. 茶叶籽油货架期预测模型及延长方法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6.
黄兵兵. 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及其主要不饱和脂肪酸分离及转化研究[D]. 泉州:华侨大学,2015.
周苏,成玉梁,姚卫荣. 茶树花提取物及对茶叶籽油抗氧化作用的研究[J]. 中国油脂,2016,41(9):98-102. ◇
关于茶论文第二篇:福建茶文化旅游中茶宴的设计
【摘要】旅游餐饮的设计和安排是旅游产品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在茶文化旅游设计中,品尝茶宴是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项目。本文对中国传统茶宴的历史沿革、种类作了研究和总结,就如何做好福建茶文化旅游中的茶宴设计、在旅游饮食文化中发挥茶元素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可以融合地方特色与茶文化元素开发设计多款不同类型的茶宴,使福建地区的旅游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可以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双赢。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茶宴;开发
一、茶宴开发背景
中国是美食之国,中餐是世界三大烹饪流派之一,到中国各地品尝美食是旅游者一项重要的旅游内容,美食旅游也成为一种旅游类型,美食旅游带动了食品生产、商贸、文化娱乐等行业发展。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等美食节目的热播,品尝异国他乡的特色美食日渐成为大众的追求的旅游方式,全国各地开发美食旅游力度增加。
在具有较强文化特性的茶文化旅游中,为游客安排一场独具特色的茶宴,会提升茶文化旅游体验的质量,让游客在美食中感受茶文化,品味品类丰富的茶制食品,留下美好的茶文化旅游记忆,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提高旅游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二、茶宴的内涵
茶宴又称“汤社”“茗宴”,是用茶宴请和款待宾客的一种形式。具体而言,是用茶叶、茶汤及其加工品为原料制作的菜点,也就是茶膳组合而成的宴会。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中,茶不仅是一种健康理想的饮料,而且可以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茶食品,诸如茶糕、茶饼、茶羹、茶面条、茶叶蛋等。这些含茶食品,统称谓之茶膳。
茶膳是茶味道上的多层次,审美上的多样化。茶膳也由此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茶宴、茶膳除了制作精美、口味独特、味道带有茶的芬芳之外,还有很多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与功效。以茶入馔可以有除腻降脂、延年益寿、减肥健美、提神健胃、帮助消化等多种功效,是健康的绿色食品。
中国不仅是茶的原产地,而且也是茶膳最为发达的地方。丰富多彩的含茶菜点充满茶之芬芳,既丰富了国人的餐桌,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精湛的烹饪技艺,是美食旅游得以繁荣的土壤。
笔者认为,用丰富多彩的茶膳,搭配特别的环境氛围、礼仪程序招待客人的宴会就是茶宴。
三、茶宴的发展
茶宴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从古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以茶果、茶点搭配饮茶来宴请宾客。用茶佐以宴会上的食物,是最早的茶宴雏形,始于三国时期的吴国。广州的早茶,以乌龙茶和红茶搭配点心作为早餐,是茶宴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到广州旅游的一项重要旅游体验。
二是以清饮茶汤来宴请宾客。主要是以茶待客,多运用于文人聚会和寺庙宗教场合,和宗教文化联系较为紧密,例如,宋朝时期的径山茶宴寺院里的茶宴,多在僧侣间进行。文人好友之间自行发起的品茗谈天,也可称为茶宴。据北宋朱彧的《萍洲可谈》记载,当时“大学生每有茶会,轮日于讲堂集茶,无不毕至者”。
三是以茶为原料制作各类茶菜、茗粥等含茶食品来宴请宾客。元明清时期,“用茶做菜制食”之风大为盛行。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载有各种茶食约20种。明代松江人宋诩所著《宋氏养生部》,堪称是首部研究茶菜制作技术的专著,其卷一就有茶果和茶菜两节专门的章节,说明这种形式的茶宴的历史也是非常有悠久。当前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茶产区、以及四川、福建等产茶省份的茶区有一定的开发。这种形式的茶宴,在当代的发展是和地方特色的美食和旅游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三种茶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四、福建茶宴的开发
福建自古就是茶之原乡,历代名茶不胜枚举。福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餐饮设计中应当充分认识茶膳的意义和作用,研发和丰富其品种与内涵,充分发挥其对茶文化旅游、餐饮食品提升的作用,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福建特点的茶菜肴以及一系列茶菜肴和茶合理组合的宴饮方式。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有武夷山、太姥山、清源山等闽地名山,自古名山出名茶。福建有着丰富的种茶、制茶、饮茶、用茶的历史悠久。
福建人爱茶如命,对茶有着深刻丰富的情感。无论是独自一人的闲暇时光,还是有朋自远方来。众人围坐茶盘旁,一切话题都从小小一杯清澈温情的香茗开始。不论贫贱富贵,不论老少妇孺,对于福建人而言,茶是一种最没有隔阂的心灵交流。
福建人不但喝茶还将茶叶变为美食,将福建茶文化与传统美食文化结合起来。以茶入菜,是福建人民发扬聪明才智、把茶的营养价值和饮食文明融会贯通后的新式养生保健之道。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味道,福建茶宴,就地取材,在选取茶叶上,乌龙茶、红茶,绿茶、茉莉花茶、白茶都纳入菜肴。绿茶性凉,红茶温和,乌龙茶不凉不火,这样,能根据客人脾胃的温凉调适,各取所需,使各种茶的特色都得到体现和发扬。
(一)茶宴的意境
中国菜讲究美食与美境的配合。茶宴最恰当、最适宜推广的环境之一是茶文化旅游景区。
在茶文化旅游景区,利用当地的茶叶研发特色茶菜、茶点,供旅游者品尝,美食与美境相得益彰,能让消费者在茶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充分体验茶膳的魅力和风味。
在福建茶文化旅游中开发茶宴有着天然的优势。福建青翠的山峦,湛蓝的海洋,遍野的繁花,悠久的文化,山川海岛都弥漫着清新茶香。本次设计的主题为“清新茶香,福建佳茗”茶宴。
(二)设计元素解析
整体台面,在色调上以蓝色为主色,象征清新福建蔚蓝的天空。白色为辅色,晶莹剔透,象征着水为茶之母,两种颜色的完美搭配,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主题装饰物为茶艺仕女及饮茶环境,营造福建地区人民饮茶的悠然场景。荷叶状的茶盘上,一位茶艺仕女正在冲泡福建乌龙茶,她神态平和,动作优雅,茶盘前古韵悠扬的古琴象征文人雅士听琴品茗的高雅氛围。茶艺仕女背后的中式插花旁有古亭一座,名为洗心亭,表达了茶能洗心、静心的精神内涵。同时,还有一位站立的茶艺仕女,她手持茶壶,仪态端庄,正为各位来宾奉茶,展示了福建地区以茶待客的风俗特色。这一整幅优雅和谐的场景,展示了福建人慢节奏的飲茶生活,让各位来宾暂时回归清新宁静的山林中,放松心情,让茶香沁入凡尘,洗涤烦恼,享受青山绿水和好茶。酒具选用的是成套成比例的高脚杯,美观大方。餐具选用的是青花纹的整套餐具,与桌布颜色相搭配,烘托出福建茶汤香飘四海的氛围。椅套为白色,外形庄重大方,让人看起来更加整洁舒服。
希望这种形式的茶宴,不仅在食物上带给大家味觉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符合福建茶文化旅游特色的餐饮形式来传承和传播中国茶文化。
(三)菜单设计理念
“清新茶香,福建佳茗”茶宴,独具福建茶的幽香与神韵,味清不腻,食之齿颊留香。
菜单以屏风为外形,古朴典雅,内侧有四副饮茶风情图。菜单的4道冷菜荤素搭配,10个热菜,2个汤,2个主食,最后还搭配2个饭后甜点。菜品选择新鲜醇正的原材料,注重营养均衡和养生功能。
菜肴名称文雅又紧扣主题。运用了福建著名的岩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绿茶,展示了福建丰富的茶类品种。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入口清香,味道好极。
菜单中水仙茶为福建武夷岩茶也是武夷名茶,八仙茶、白芽奇兰的产地分别为漳州的诏安和平和,为闽南名茶。黄金和翠玉命名吉祥,有金玉满堂的意义,同时黄金桂和翠玉都是茶品种名,来自福建和台湾,其中的黄金桂原产于安溪虎邱罗岩村。翠玉茶产自台湾南投县名间乡,在福建漳州也有种植。正山小种、金骏眉属于红茶和大红袍、铁罗汉属于乌龙茶,都产自武夷山,色泽都红艳光亮,使得菜品色彩诱人。白琳功夫产自福建福鼎白琳地区、政和工夫政和县,是著名的工夫红茶。永春佛手是闽南名茶,产自泉州永春县。茉莉花茶是福建省会福州的名茶,历史悠久,清芬淡雅。金萱为台湾引种,现在在漳州茶区种植,白牡丹是福鼎白茶的精品。宁德的天山绿茶,产于闽东天山山脉。这些福建名茶,于福建美食相结合,让大家在茶宴中感受福建的清新灵秀。
“清新茶香,福建佳茗”茶宴菜单
冷盘:
水仙熏鸡脯 绿茶土笋冻
茶汁拌青瓜 茶卤鹌鹑蛋
热菜:
八仙闽式卤味盘 白芽奇兰江鲈鱼
黄金桂酥香芒虾 翠玉新鲜炸茶叶
正山小种牛腩煲 政和工夫酱香骨
武夷红袍鲍鱼盅 罗汉铁板羊小排
永春佛手水晶蚌 茉莉花茶烤鹌鹑
闽式金萱排骨茶 白牡丹香菇菜心
甜点:
金骏眉红茶元宝 白琳红茶银耳汤
主食:
飘香乌龙竹筒饭 宁德天山绿茶饺
茶文化旅游中茶宴的设计,是一种人们的文化需求与文化消费,也是旅游深度开发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本次宴会,使以福建茶为代表的中国茶重新走红世界,再现“海上茶叶之路”的风光,也让福建的茶文化得到滋养,永久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溫晓菊,宋蓓.中国古代茶食发展流变[J].农业考古,2014(5):117-123.
关于茶论文第三篇: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摘 要:茶叶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茶文化历史是在三千多年前,在当时人民已经开始栽种茶树,采摘茶叶。茶叶在世界各地对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茶叶实现了高度的产业化,生产工艺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产业发挥过程中,其所遇到的问题也十分的多。本文,笔者将从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析做好茶产业发展的策略,以求更好的促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
关键词:茶叶;科技创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与世界主要产茶国发展存在的差异
1.单产量低,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比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茶叶总产业都居世界首位,但是茶单产量却比较低,其仅占世界茶叶总单产量的30%,单产量仅为1205㎏/h㎡,在世界平均产量上所占比重也比较低,仅为56%。而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的,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采茶,茶已经逐渐演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我国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科技和的种植手段都是较为落后的,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夏秋世界茶产量比较低。
2.无性系种植比例非常低
在科技的影响下,相较于过去来说,我国茶园种植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茶叶种植大国,要想大面积的对茶叶种植工作进行改造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无性系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8.9%左右,无性系茶叶品种的产业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前茶叶种植的格局,其有效的推动了我国茶园的发展建设,提高无性系种植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
3.茶厂加工规模小、设备老旧、生产效率低
当前,我国大型的茶厂仅为5.9万家左右,每年这些茶厂的平均产量约为14吨左右,而且大部分生产所需要的设备、工艺条件都非常的老旧,生产年限已经超过了15年以上,而我们的邻国印度,其只要不到1200家茶厂,平均却能够生产出800-1000吨茶叶,二者之间差距非常的大。
4.茶叶生产的规范化程度低
虽然我国的茶叶品种众多,如西湖龙井、铁观音、普洱和君山银针等都是世界上知名的茶叶,但是这些茶叶的产量都不是很高,我国产业生产的规范化和规模化比较低。如以英国为例,其中高档茶叶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15%以上,其生产特点是滋味清新,香味独特,而其产量如此之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生产中遵循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因此,从我国当前的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程度来看,只有加强生产上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出口,才能在国际上占据优势。
二、促进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借助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提升茶叶产量
我国产业生产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春天,在我国传统的茶叶种植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春季茶叶质量比较高,饮用时味道最佳。因此,在夏秋季节茶叶生产量大幅度下降,在農村地区,农民基本上不会在夏秋季节采摘自家茶园里的茶叶。而对于国外的许多茶叶生产商来说,不论是在春季还是在夏秋季都可以进行茶叶采收。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也应当学会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在发展茶产业时,借助先进的生物技术,将其与传统育种技术进行结合,培育新型优质茶树品种,如可以尝试生产抗虫性强,抗倒伏能力强的茶树,保证茶叶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2.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引入到茶叶种植中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多方面的,其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茶产业时,要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注意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优质的茶叶。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首先要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在当前的茶叶生产中,部分茶农为了增加茶叶产量,大量的使用化肥和农药等,这种种植方法虽然有效的提升了茶叶的产量,但是其对于环境的危害却是极大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和生态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在发展茶叶种植时,还需要注意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如当前茶园中使用的肥料非常多,并且使用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针对该问题就应当姜过于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这样既能提高生产效率也能降低生产成本。
总之,我国茶叶生产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有较大的差异,而在未来要想实现茶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化,就必须要学会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加强生产管理的规范化,改变传统的单一型和粗放型管理模式,提高生产效率,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发展初期,生产管理粗放,产业链不完整,应当为其“补钙强筋骨”,补足短板,使其“茁壮成长”。待产业成型、良性运行后,产业效果和效益就会不断在稳中提升。同时,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毫无意义“拿出去”“打水漂”,而是不仅实现扶贫和产业发展,又保护了绿水青山,实现并获得了显著的社会、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学菊. 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08):146-148.
[2] 潘志伟,陆志明. 浅谈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视角[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05).
[3] 粟本文,伍崇岳,唐睿,郑红发,黄怀生. 关于推进沅陵县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茶叶通讯.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