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父母论文3000字第一篇: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之途径和方法研究
摘 要: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其途径和方法有:通过专题教育,唤醒良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通过实践教育,付诸行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行为;通过家校合作,专家讲座,提升学生感恩父母的素养。
关键词: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途径;方法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不会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埋怨父母,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针对这种现象,作为德育工作管理者,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先从感恩父母做起。现结合教育实践,探讨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专题教育,唤醒良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心灵鸡汤》这部畅销书的作者马克·汉森说,一个人的意识一旦被重新唤醒,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重新的表现。为了唤醒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专题活动。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专题教育中,教师制作了形象、直观的flash课件,呈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剪脐带到十二三岁的成长历程。在慢慢呈现图片的过程中,在音乐营造的深情氛围中,在教师适时的语言启发中,学生们明白了一个事实: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从呱呱坠地起,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养育,是不会一天一天健康成长的。这一专题教育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让学生说说感悟的时候,一个学生说道:“我们平时不懂得感恩父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不停地索取中漠视了父母对我们不求回报的爱。”另一个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的爱渗透在琐碎的生活中,却被我们所忽视,这种伴我们慢慢长大的付出是世界上最平凡而伟大的爱。”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我们慢慢长大了,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他们辛苦操劳的见证,是他们对儿女无偿的爱的印痕,在这十几年中,你们谁关注过父母的这种变化?谁了解父母的爱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了心里的感受,表示心有所愧,觉得自己对父母的关注太少,从父母那里索取的东西太多,说“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因为父母无私的奉献”。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及教师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起了感恩父母的意识,最后一致表态:面对父母对自己这份深深的恩情,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回馈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情。
二、通过实践教育,付诸行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行为
在感恩父母的教育中,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从中有所感悟和体会,才能增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和决心。为此,教师可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和实践活动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例如,在母亲节及父亲节来临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有学生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歉意;有学生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了小小的礼物;有学生给父母洗了脚、做了饭,等等。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体活动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学校组织学生阅读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演讲比赛,开展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另外,在每天的晨会中,班主任要求学生回家之后,一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多和父母沟通。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教育之后,教师进行了一次家访调查,走访了几个起初和父母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家长,家长都高兴地说,“孩子现在懂事多了,回家后话也多了,能自觉地做一些洗碗、擦地等家务事,也学会关心人了。”
三、通过家校合作,专家讲座,提升学生感恩父母的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由于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追求成绩,一味付出,不求回报,忽略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具有感恩意识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重视孩子的品德发展。父母应让孩子明白:爱应该是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关爱父母的双向互动,而不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孩子不但要学会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会反馈和回报给别人爱。总之,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睿智地教育孩子、打动孩子,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进而提升孩子由感恩父母到感恩一切有助于他的人和事的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实施专题教育、實践教育、家校合作等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只要学校、家长、学生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形成合力,就能让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学会体贴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
参考文献:
[1]潘泽才.感恩教育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2(10).
[2]辛友鱼.做人从感恩开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程帆.感恩故事大全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
感恩父母论文3000字第二篇:浅谈中学德育管理引入感恩父母教育
一、描述现象,反思原因
“我妈真烦人,一回家就唠叨个没完,什么都管,我穿短裙不行,我烫这头发骂我,烦死了,都怀疑我是不是她亲生的。” 班上这种抱怨父母的情况越来越多。“老师,我那闺女最近是怎么啦。喜欢上了化妆,什么烟熏妆,搞得像个鬼,还嫌我管,还买来迷你短裙,烫个金毛狮王的爆炸头,气死我了。真担心她学坏。”这边家长的担心和委屈不绝于耳。
他们的亲子关系怎么啦?子女不能接纳父母的管教,甚至与父母吵闹,矛盾不断。父母也满腹委屈和焦虑,既担心孩子成长中走弯路又苦于没办法让孩子听从他们的管教。这类现象在我们班不少,在我们年级的学生里更是突出,作为他们的德育课老师,教书育人是己任,我就在反思其中的原因,能做点什么改善我的学生与他们父母间的关系?
二、走访调查,分析问题
1.青春叛逆期
从生理心理发展角度看,我们的学生十二、三岁读着初中,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学认为他们进入了“第二反抗期”或“心理断乳期”。这一情绪变化有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和青春期躁动的特点。青春期少年的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形容。有些烦恼和激情是他们自己难以控制的。遇到不满、挫折或对抗,很容易暴发突发式情绪,尤其是在父母面前更容易失控。
反抗期的出现是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家长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帮他们顺利度过这一人生中的特殊转折期。
2.和父母沟通不畅(留守儿童居多)
走访调查了周边一些班级的学生和班主任老师,发现类似情况不在少数,学生中70%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缺乏与父母的有效交流。
三、初步尝试解决的措施
1.搭设桥梁
一方面,把家长平时和老师来往的短信,挑选出关心他家小孩学习生活情况的念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譬如:一学生,嫌弃他妈妈是家庭妇女不挣什么钱给他花,烦他妈爱唠叨。可他妈常常向老师询问儿子的在校表现:短信1“ 12月20日,老师,刚接到儿子电话,说他钱花光了,老师可否请你帮忙借200元给我儿子,我明天一定汇款给你,真担心他今晚会不会没钱买饭饿到了。”短信2“12月27日,老师,听说学校快要期末考试了,请老师多盯盯他看书,我儿子就是调皮点贪玩,可他聪明,只要花点时间,一定考试过关的。麻烦老师了!”短信3“1月5日,听说明天要大降温,我骑了5个小时车给仔送厚被子到学校了,当时他还在上课,怕打扰他学习,就没进教室,还请老师转告他,下课到门卫那取被子。”这些点滴透着满满的关爱,这个学生看了后哭了,一改往日的顽劣,开始发奋学习。学生体会到了母亲深爱,化惭愧为努力学习的动力,我认为这是一次有效的感恩教育,值得推广。
另一方面布置作业,让孩子在父亲节、母亲节当天给父母写一封信,最好是感谢信,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爱。回访时,就有一位妈妈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主动找到我说:“老师,真想不到,我那小儿子,别看他平时调皮不爱和我说话,可你看他信里就说了,妈妈你卖水果赚钱养我们,很辛苦!我以后会听话的。呵呵,臭小子还很体贴娘的。”边说着边把那信紧紧地捏在手,很是宝贝。她对儿子逃课、上网的失望、不满烟消云散。
2.传播正面的信息,唤醒孩子对父母的感恩
一方面,头脑风暴法。收集跪羊图、乌鸦反哺、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们利用主题班会课、经典诵读活动的时间,大量的向学生传递孝顺父母的案例信息,唤醒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表达对父母的爱,并转化为日常行动。要求学生当即发言说说自己今后会如何感恩父母。学生很踊跃,有回答保证每周都给爸妈电话问候的;有承诺平时多在家里干些家务活,不再像以前那么懒惰的;有答应以后在学校生活朴实些,少和同学攀比吃穿的;更有同学说,手机就不买苹果的了,不要求换了,不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
另一方面,行为体验法。利用课间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体验母亲怀胎10月和分娩的不容易。活动为期2次。
背沙包活动。准备好几个15斤重的沙包,让每位同学背着它绕操场慢跑1500米,谈感受,布置作业,回家问妈妈怀你的经过,并记录。
观看妇产科产房里接生的图片、视频。我们班有很多学生是剖腹产的,还有的是难产。俗话说眼见为实。让这些学生亲耳听到母亲生产时的痛苦呻吟,亲眼目睹剖腹产手术血淋淋的画面,手术前医生交代的手术中可能发生的诸多风险一一列出来给学生看。之后马上布置作业,写《给妈妈的一封信》。有的女孩视频才看到一半就哭起来了,到最后男生也没有不动容的,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听到有人抱怨嫌弃父母的了,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好多了。
四、反思与小结
感恩父母的教育是一个重大、宏伟、长久的工程。本人在此只是和同行交流自己的肤浅经验,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有不足还望斧正。
感恩父母论文3000字第三篇:思想品德课中感恩父母教育的教学探索
思想品德课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它不仅在学科德育工作中,而且在整个德育工作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准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本人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依据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感恩父母教育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紧扣教材主干知识,让学生明确感恩孝敬父母之理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感恩孝敬父母,教材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向我们做了介绍。从法律的角度讲,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种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孝敬父母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学生明确道理后,教师随后向学生出示一些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体验,提升感恩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
其次,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感恩孝敬父母。教材中说明了感恩孝敬父母的做法: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爱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与父母发生矛盾时心平气和地和父母沟通等。学生明确了书本知识,尔后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情感体验,进一步提升感恩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对父母的感恩,并不一定要多么轰轰烈烈,有时候,它就是那么简单。陪父母说说话,给父母洗一次脚,一次搀扶,一声问候,甚至哪怕只是远远的一个注视的眼神,这眼神中,也会携着温暖,带着爱,传递给父母。
二、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感恩孝敬父母之理深入学生之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开展教与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来,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最佳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感知和直接体验,去主动探索,主动学习。如在《关心父母》一课教学中,我邀请学生家长听课。课中组织家长及其子女开展“连心活动”:家长与学生分别在“连心卡”上写出对对方的深情祝福,然后展示,谈感受。爸爸妈妈对自己倾注了全部的爱,而自己关心父母做得够吗?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内心必定增强了“更加感恩父母、更加关心父母”的道德意识。“两代人通信”为加强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父母、对祖辈的感情,增强了学生的家庭、社会责任感。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感恩孝敬父母之理转化为具体行动
要使学生将感恩孝敬父母之理转化为具体行动,还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外化为道德行为。例如本课教学结束后,建议学生细心观察父母的生活习惯,设计一个长期孝敬父母的活动方案。通过细心的观察,一个学生发现,妈妈身体不好,需要天天吃药,却又因为繁忙的工作或繁重的家务经常忘记按时服药,于是他每天把药按时端到妈妈面前,提醒妈妈服下;一个学生发现爸爸每晚入睡前要长时间阅读书报,他就挑选出爸爸喜欢看的书报,放在他的床头;还有不少学生把倒垃圾、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承担下来,并表示要坚持下去。为了促使学生将感恩孝敬父母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可以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活动,就围绕用短信祝福长辈的节日这一主题展开。大家回顾了长辈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艰辛,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句温馨的祝福,一同随短信捎给了他们。有的学生说:“儿子遥祝远在外地打工的爸爸节日快乐。”有的学生说:“现在我以妈妈为自豪,将来妈妈会为我而骄傲。”“妈妈,你辛苦了!你的恩情女儿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样使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留下更坚实的烙印,并且把从实践中学到的要孝敬父母的观念再次真正落实到孝敬父母的实践中。
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每天心中多了一份牵挂,更多了一份责任。他们从中既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养育自己的不易,也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