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论文频道
 
 网站首页 | 论文频道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英语论文 | 初中历史论文 | 初中政治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地理论文 | 初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品德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高中英语论文 | 高中历史论文 | 高中政治论文 | 高中物理论文 | 高中化学论文 | 高中生物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音乐
 栏目类别:论文发表网

关于狗的论文3篇

更新时间:2018/8/13 11:49:00  浏览量:4640

关于狗的论文第一篇:哈萨克语与汉语词汇中“狗”的不同翻译

  摘要:哈萨克族和汉族在接触历史,文化习俗上都有些差异,本身就是不同的两个民族,因此在表述同一个动物中也会有很大变化。其中翻译时比喻与象征意义较特殊的动物是“狗”。哈萨克族人喜欢用“狗”来表达人们的生活习惯。但是由于哈萨克族和汉族的文化差异,“狗”在双方的语言中就有了不同的含义。

  关键词:象征意义;文化差异;哈萨克族和汉族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属汉藏语系而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两大语言体系,在翻译中明显表现出不同,名称一样的同一个实体的动物“狗”在翻译时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如果在汉语中就是该动物,而在哈萨克语中它的文化色彩发生变化,真正意义迥然不同,就不是该动物本身了。

  一、“狗”在两种民族文化中的对比

  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以游牧生产为主,不同季节去不同牧场生活,他们发现驯养的狗是不仅能帮忙狩猎,还能看护牲畜减轻负担,并对主人很忠诚。所以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对狗有特殊的好感,在哈萨克语里:牛,牛肉是;羊是,羊肉是;狗是,哈萨克族信伊斯兰教,不吃狗肉,甚至没有狗肉这一对应词。他们认为吃狗肉是一件无法原谅的事,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听到此类话语他们会反感,甚至会发出严正抗议。

  哈萨克族人非常喜爱狗,在他们的概念里狗是他们的忠诚的伙伴,对它有好感,一般有关狗的词语多带褒义,用其宠小孩的行为,如(我的小狗)。哈萨克人看中狗的跟随与忠诚,喜爱它,赞美它,把它喻为人。哈萨克语中关于狗的习语,诸如:(七大财富之一)(好狗是主人的眼睛)在汉族人的文化中,有关“狗”的习语多数是贬义对狗很反感。如电视剧中有:“他是李总的走狗,有时活的连狗都不如”。有时用狗来形容坏人坏事,诸如:阿猫阿狗、狗口里吐不出象牙来、狗头军师……

  两种民族对狗的依赖性不同,过去哈萨克族具有逐水草而居游牧文化,牛羊成群经常迁徒搬迁需要狗的来看护牲畜,不像汉族人对狗的需求依赖性不高甚至不需要。

  二、“狗”在两种民族文化中的特点

  用语料库对现代哈萨克语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具有较高的信度,通过在语料库中对含有“狗”意义的词汇进行调查,发现、、等词较为丰富,其中出现的词频最高具体的结果分 析如下。

  正因为哈萨克族人对狗的偏爱,所以在哈萨克语中,多数表示褒义词。对狗详细调查与分析我们可将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几点:

  (1)受宠、娇养,如:(宠物犬)(爱犬)

  (2)忠诚、执着,如:(忠诚的狗)(顺从的狗)

  (3)凶残、狠恶,如:(像狗一样的咬住)。

  在汉族文化中有关狗的成语比比皆是,发现多带贬义,总会用来表示反感,形象不佳的人物或行为。我们可将其特点归纳成以下几点:

  ⑴反感、讨厌,如:阿猫阿狗、狐朋狗友;

  ⑵残忍、可恶,如:人面狗心、狼心狗肺;

  ⑶卑鄙、肮脏,如;蝇营狗苟、狗嘴吐不出象牙;

  ⑷无耻、恶心,如:行若狗彘、狗走狐淫;

  ⑸势利、目光短浅,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

  三、哈汉互译中“狗”的翻译

  翻译进行时需要两种语言的呼应,功能的对等。哈萨克语与汉语的翻译也需要遵守该条例。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中,在甲语和乙语中,“翻”是指的这两种语言的转换,即先把一句甲语转换为乙语,然后再把一句乙语转换为甲语;“译”是指这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把甲语转换成乙语。在译成当地语言的文字中,明白乙语的含义。

  例如,在汉语中的“狗”指的是所有的狗,那么译成哈萨克语时与这对应。如果汉语中的“狗”是一个特定的一种狗,那么译成哈萨克语时要明白含义,找到所对应的特定词。反之亦然,在哈萨克语与汉语互译过程中重视这一原则。

  (一)汉语“狗”的哈萨克语翻译

  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翻译作品时特别需要注意,两个不同语言中的情感意义,文化色彩区别尤为明显,所以在翻译时表示贬义的“狗”不分黑白译为哈萨克语中表示褒义的“狗”,就会出现翻译中的失误。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众鬼入朝,论功行赏;便封活死人为蓬头大将,地里鬼为狗头军师。”将“狗头军师”汉语译成哈萨克语时不能译《》,

  而译为《》就恰如其分了!“狗腿子”不应该译为《》,而译为;“哈巴狗”哈译为;动植物的名称上虽然有“狗”字,可是与狗没有关联。如:狗尾巴草;狗獾。这样的词汇值得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注意。一些哈萨克语词汇,以及相对应的汉语翻译:狗嘴里吐不出出象牙:;狗仗人势:;狗苟蝇营:狗彘不如:

  (二)哈语中含有“狗”的词汇的汉译

  哈萨克与汉族的文化有不同点,因此汉译时不能单纯的直译“狗”,需要变换对象,要使用汉语语中所存在的形象取代哈萨克语中的“狗”,当不便时可以采取意译。不能出现在哈萨克语中含有褒义,明明是喜欢的动物,在汉语中是贬义,讨厌的动物。若是这样,翻译将是失败的。

  例如:

  不能译为:白狗进,蓝狗出。因为这里的狗是贬义词,所以应进行形象转化译为:狗血喷头

  下面是一些哈萨克语中的词汇以及汉译:

  哈萨克牧羊犬。十年前国际上已经把ALABAI就是中亚牧羊犬批为TOBET。这一词可追溯到在哈萨克斯坦中部挖出了4800年前的哈萨克迁移时的马和犬的化石,而ALABAI 这个名称是哈萨克斯坦西部的一个部落名,可以隐约发现哈萨克族对狗的感情。哈萨克族所崇尚的好狗就是本名族特有的哈萨克犬。所以将此时狗称为,译成汉语为哈萨克犬。狗是哈萨克族人七种宝物的一种,也是吉祥物。这个七种宝物物质中只有狗,哈萨克族有句俗话“人是不懂人性而狗是懂人性”由此可见,哈萨克语和汉语的互译中需要着重词汇的本身意义。要善用翻译技巧,将两种语言中实际意义一样的词汇交换使用进行翻譯。不能盲目的翻译,更不能只看字面意义。

  四、结语

  汉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而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由于他们文化间的差异,以游牧或打猎为主的民族对狗有很强的依赖性,不同于农业为主的民族有无都可以,长久以来,就形成了汉族对狗不是很亲近,而哈萨克族离不开狗的习惯。将其视为“人之挚友”。本文对哈萨克语与汉语中对“狗”的不同翻译研究由此可见,在两种语言经行翻译时要理解真正含义,不能盲目翻译。

  参考文献:

  [1]《汉哈成语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2]文军.关于“狗”喻人的感情色彩[J].现代外语,1997(2).

  [3]相华利.中英动物文化对比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4]《汉语大词典》编撰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1994.


关于狗的论文第二篇:淮阳“泥泥狗”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淮阳“泥泥狗”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人祖庙会”是淮阳“泥泥狗”的具体形式,形体上的纹样符号具有很强的生殖崇拜意识,凝聚着非常丰厚的生殖崇拜文化内涵。一方面,泥泥狗所具有的生殖崇拜的习俗等充分反映了我国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泥泥狗所具有的朴实、神秘的特征更加丰富了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淮阳;泥泥狗;文化内涵

  “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也称“陵狗”。传说它是守护在伏羲、女娲陵墓前的一只神狗。现如今,“泥泥狗”并不单指泥狗,它包括很多种类。逢每年的二月人祖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来到太昊陵进香,祈求自己的愿望成真,都会购买“泥泥狗”赠送给家里的小孩子,图个吉祥。泥泥狗这种泥塑工艺品具有中原地域的特色,文化内涵与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千百年来受到不同年代老百姓的喜爱,流传至今,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和“真图腾”[1]。淮阳泥泥狗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造型奇特,种类繁多。题材包罗万象,有鸟、兽、虫、鱼、人物,此外还有双头鸟、双头兽、双头狗、人头狗、猴头雁等形象等[2],这些古老朴素的泥泥狗,充分体现了老百姓勤劳的智慧和精湛的技巧,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一)泥泥狗在形象上体现了原始的生殖崇拜意味。

  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繁衍和生殖这种普遍的愿望融入到艺术品的创作之中,泥泥狗就是这样产生的。泥泥狗的造型大都是祭祀、祈子、求福,它的图腾纹饰也和是“生殖崇拜”相关联的图样,这些恰恰说明了泥泥狗的文化内涵是繁衍和生殖。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能否生存的基础是人类自身的繁衍和壮大。

  “早在五亿零七千年前至十九亿年震巳纪期间,在中国境内还大部分是海洋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引自地质学家刘洪元《中国古地理图》)[2]。淮阳古称“宛丘”和“陈州”,每年的阴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三日将举行为期一个月的大型庙会,当地俗称“二月会”,这一个月每天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来到淮阳太昊陵,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上香,进行祈愿,延续着祖先的习俗。如“履迹舞”、“摸儿洞”、“拴娃娃”[3]等都是保留到现在的遗俗。

  (二)泥泥狗包含了形象的移情观念。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人们比较倾向于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一定的实物上,如画家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画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实物移情是一种重要的表达自己内心诉求的艺术手法。人们通过动物的形象来表达吉祥的寓意,喜鹊、蝙蝠、梅花鹿通常表示,福、禄、喜等。这种手法在泥泥狗中也充分运用到了。也有一些表现美好祝福的,也有祁子求福的,也有辟邪消灾的。例如:通过“猴骑马”来寓意“马上封侯”、运用同音词“喜上梅梢”“喜上眉梢”来寓意美好祝愿等等。

  泥泥狗大约有二百多种造型,每种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不仅有猴头燕、人面猴、人头狗、多头怪、草帽虎等,而且还有抽象的组合体。这些夸张又神秘的形象,正是说明了泥泥狗制作者創作心境的自由和率真。

  “泥泥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中国民俗活态文化,它印证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之间相互渗透的关系[4]。淮阳“泥泥狗”不仅对研究人类学、民俗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价值,而且还使我们对中原文化有了更深更高层次的了解。

  (三)泥泥狗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

  有人说民间艺术是专业美术的原料和半成品,而泥泥狗则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是受到原始图腾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是宗教信仰、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的象征,淮阳泥泥狗凭借着它古拙怪诞的造型,神秘夸张的纹饰,在中原文化上大放异彩。

  泥泥狗不仅对远古的神话传说进行三维的记载,而且还对远古艺术的原始风貌进行细致的描绘,为世人所了解和认识,泥泥狗造型上抽象的纹饰具有一定的意义,蕴含着深刻的原始文化。泥泥狗这一民间活态艺术,让后人更深层次的认识伏羲氏人祖的文化内涵、图腾崇拜和生活习俗,真实地记录了远古人类生殖文化的历史,对于历史的传承有很重要的价值和研究意义。在继承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今天的社会文化就是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泥泥狗为我们研究史前文化提供了“活性史料”。

  参考文献:

  [1]倪宝诚,倪眠子.泥泥狗·泥咕咕[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倪宝诚.淮阳泥泥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3]李岩.淮阳泥泥狗的传承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

  [4]张群成.淮阳泥泥狗的民族特色与内涵研究[J].艺术教育.2005


关于狗的论文第三篇:论《狗镇》的戏剧化电影风格和思想内涵

  摘要:导演拉斯·冯·提尔通过一种戏剧化的电影风格将《狗镇》呈现出来,充分利用了舞台空间与道具等,使人物、剧情的张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深刻挖掘了人性善恶的问题,对于民主、平等、人权以及作恶、傲慢做出了反思和批判,发人深省,直击人心。这个看似是乌托邦的小镇,经过格蕾丝到来、丧失与毁灭的过程走向了死亡,反映出新民主主义的破灭,其荒诞性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寓言意味。

  关键词:《狗镇》;戏剧化电影风格;布莱希特;人性善恶

  《狗镇》是导演拉斯·冯·提尔编导的一部悬疑电影,讲述了一个神秘的女子格蕾丝逃亡到了封闭落后、荒芜黑暗的狗镇,接受了以干苦工、做劳役为前提的居住条件,但是迎来的却是狗镇村民更加变本加厉的侮辱和践踏,父亲的到来结束了格蕾丝包羞忍耻、卑躬屈膝的生活,终于格蕾丝举起了复仇的屠刀,血染狗镇。导演采用了戏剧化的拍摄手法,独特的舞台道具、灯光等的绝妙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渲染出浓烈的压抑感,在舞台上有限的空间内极具表现张力地展现了人性的善和恶。尽管故事显得荒诞不经,却折射出了最真实的社会处境。

  一、戏剧化电影风格

  戏剧化电影风格就是以戏剧美学为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律来组织和结构情节,它的表现方法包括戏剧性情节、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冲突、戏剧性情境等,在電影化的范畴内向戏剧学习和借鉴部分相宜的戏剧化的叙事方式,以完成一个故事的展示(1)。戏剧和电影本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是一门综合艺术,有人说,戏剧是电影的老师,电影又是戏剧的升华。《狗镇》是一部电影,但导演尽可能地为其电影的特性套上了戏剧的的外衣,通过戏剧的特点呈现出来,封闭的舞台场景更加放大了戏剧的张力,虚拟的舞台空间和简洁的道具突出其象征性。这就体现出了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在《狗镇》的舞台呈现上的运用,其注重“间离效果”[1],强调戏剧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以及观众对生活的思考。

  (一)第三人称叙述的代入

  影片选用旁白的方式进行故事讲述,夹叙夹议,带有叙述式的客观态度,这样可以有效地阻止观众和角色之间的感情混同,防止把观众专一地引入剧中人的内心,而是要让观众在静听故事的叙述和评析中作出判断。布莱希特认为,剧中人的性格不应引起观众什么兴趣,让观众注意的应该是剧中人的社会态度,以使感情效果让位给理性效果,直捷地使戏剧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2)[2]。

  (二)象征性的舞台道具

  在极具造型化的道具和布景中,导演将格蕾丝通过工作所换来的小瓷人用实物表现,这充分体现出道具的象征性:小瓷人被摔碎在地上,仿佛碎裂的是真人,易碎的特质暗示了格蕾丝与狗镇居民关系的一触即溃,小瓷人是格蕾丝和狗镇相遇的产物,小瓷人的破碎则暗示着格蕾丝梦魇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自我毁灭的开始。小瓷人以实物形象予以呈现,为的就是将狗镇村民的恶毫不掩饰地摆在银幕前,进一步探讨了善与恶的关系。还有玛莎家里的钟也用了实物呈现,这样不仅增加了现场的仪式感和神圣感,而且把观众的视线延伸到了空中,拓宽了舞台空间,丰富了视觉层次。汤姆经常以道德重整为由召集大家集合,就连之后允许格蕾丝居住的决定也是通过民主决议决定的,这个钟始终像一个神圣的眼睛在监督着大家的一举一动,但最后贪婪的本性暴露,人们与最初的道德重整的初衷背道而驰,就像狗镇中没有榆树却命名道路为榆树路一样可笑,充满了反讽色彩。

  二、思想内涵

  (一)人物的社会普遍性

  起初,人们的善良只是伪装和保护自己的武器,不久,在利益面前,贪得无厌、穷凶极恶的本质就逐一暴露出来。不管是影片中的退休老汤姆,盲人麦凯,陶艺制作者丽丝,还是教师薇拉等,他们的形象都具有社会普遍性,导演冯·提尔显然把狗镇当作了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导演之所以设置虚拟的假定情境,就是想让故事的发生地变得模糊而不确定,产生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使观众更容易跳出“狗镇”这个圈子,反思更大更复杂的社会生活。这个被命名为“狗镇”的舞台其实本质上就是一间人性的实验场,也不局限于狗镇的村民,而是任何人都可以上场,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是。正是格蕾丝的善良和一次次的宽容,使狗镇的人们有了掌控格蕾丝命运的机会,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格蕾丝是在为自己的居住权买单。他们自始至终都站在一个施舍者的角度作恶,在一次次的压榨格蕾丝后,狗镇村民身上隐藏的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这七宗罪一起显露了出来!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认为自己做了错事,正是这些将格蕾丝推向了抵抗与毁灭。

  (二)汤姆的人性分析

  汤姆和格蕾丝一样,都带有道德上的自我优越感,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认为的,人人都有一种天生的内驱力,将人格汇成一个总目标,力图做一个没有缺陷的、完善的人。这种为优越而进行的奋斗是内在的,不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引导着人和种族永远不断进步(3)[3]。汤姆作为狗镇居民的精神生活的领导者,他常以说教者的身份出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将他的理论渗透到狗镇居民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在整个故事中,他比任何人都更虚伪、懦弱和胆怯。常态下他是伪善的,一到关键时刻,他就会以出卖别人来保全自己,还煞有介事地找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和格蕾丝一样,他迷信在民主自由的空间里,相信人性的善良可以遍地开花。当格蕾丝发现仁爱善良在人类的贪欲面前无能为力时,一忍再忍的她居然选择了更为残酷的诠释方法。汤姆把狗镇居民以及格蕾丝当作了一次人性的实验,就是为了进行他所谓的人类灵魂的哲学家道德家的事业,以佐证他那伟大的慈悲的灵魂?他对人性的不断实验以及在强权面前的俯首帖耳何尝不是对狗镇居民的丑恶,以及犯罪的催化与纵容?在他举报格蕾丝的那一刻起,他就彻底摧毁了自己原来的信仰和价值观;并且在信仰崩塌后对邪恶强权做出了的彻底妥协、认可和投靠。

  (三)“傲慢”的反思

  影片最后格蕾丝和她父亲的一番谈话耐人寻味。他们提到最多次的一个词是“傲慢”,格蕾丝认为父亲以掠夺为天经地义便是傲慢,而父亲指出格蕾丝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别人却不能公平地衡量自己才是傲慢,当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无下限地宽容,不给他们机会更是是极端的傲慢。在父亲看来,人们不过是狗,不过是按照他们的本性进行反应,所以就应该给他们教训,鞭打他们,让他们不再一次又一次的依照本性反应,这充分暴露了丑恶的人性。如果把格蕾丝当作是民主、平等、友爱、和平的象征,那么她父亲则是专制、等级、强权、暴力的象征。当初格蕾丝离开父亲,来到狗镇,一再地忍受村民给她的屈辱和痛苦,但这正是她满足内心优越感的方式,也是让她自己升华的方式。在影片结尾,狗村再次出现了微弱的光线变化,仿佛之前仁慈微弱的光线终于拒绝再为这个村落掩饰,突然间格蕾丝再也无法想象那些醋栗丛还会在结实,只看到眼前的荆棘,光线照亮建筑的坑疤裂缝和村民的丑陋,霎时她变得了然于心。她要是和他们一样,她绝对无法替自己辩解,绝对无法原谅那些行为。她的磨难痛苦终于获得平反,要是有人有能力加以纠正这些人,那就必须为别的城镇这么做,为全人类这么做,尤其为格蕾丝这个人这么做。在罪恶的驱使之下,温暖渐渐被腐蚀残尽,从心底绽放出黑暗之花,将善良和仁慈抽离,狠狠地踩进泥淖里,回避自己的黯淡和不堪,得体的皮囊底下却是腐烂的灵魂。

  三、结语

  拉斯·冯·提尔的电影诠释,通过其严谨的叙事结构、灰暗冷峻的画面风格、简洁的造型布景令人耳目一新,同时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通过这个感伤的故事竭尽全力地打破了观众的心理道德防线,讽刺了人性背后丑陋、虚伪的嘴脸,嘲讽着这个布满弊端陋习、需要像狗一样被调教被整改的世界,充满了哲学思辨,它是在显微镜下放大的社会,同时也是人性的缩影。尽管最后格蕾丝通过父亲的权利惩处了狗镇上的村民,但是人类社会的不平衡仍到处存在,因此人类内心的邪恶仍然在外部世界大行其道。但是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固执而纯粹地坚持自己一以贯之的善良和温和。孟子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也许就是我们追求善良的最大意义。不管电影里还是现实里,做人,我们不该抛弃善良,但如果人人都是自私邪恶的,那这个世界才是悲剧的。所以,善良没有错,但我们不能去欺负和伤害善良的人。

  注释:

  (1)360百度百科“戏剧化电影”的概念。

  (2)引用余秋雨的《戏剧理论史稿》中对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解读。

  (3)引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中对优越感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陈柏健.试论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J].外国文学研究,1980(03)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09)

  [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M].杨颖,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01)

 下一篇:没有了!
 与有关的其它论文
  • 暂无
 热点推荐
CopyRight @2018   论文发表最好的网站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