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业与教学活动的其它各个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记》中说:“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这里的“正业”指的是正式课程,即课内学习;而“居学”则是休息时的课外作业,只有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相结合,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实施有效备课与有效课堂上的实践中,许多学校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但在作业设计方面,我们许多教师往往过多地依赖教科书,迷信习题集,对作业的设计认识不足。其实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让自主性的作业,调节学习的心情
在小学生的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设计自主性作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尽可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解答,用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学习体验与认识呈现出来,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二、用实用性的作业,还原数学的本质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位名人说过: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有可能记住;我做过了,就会真正理解了。因此,我认为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实践性作业比大量的练习更有效。
三、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卻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们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
四、以层次性作业——体现个体的差异
数学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由于先天的因素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不同,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存在着差异性。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形成有的学生“吃得饱”,有的学生“不够吃”的现象。因此,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分层次设计作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的作业完成中获得自信,获得成功的喜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星”,“一星”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班上后10%左右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供有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我还设计开放性作业。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因此在作业的设计中,我们应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目的,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放性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解决问题具有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此作业设计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和形式新颖、解法灵活、策略多样的题目。
以上是自己认教以来的一些粗浅认识,很不全面,但我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使其最大发挥作用,促数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