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论文频道
 
 网站首页 | 论文频道首页 | 小学语文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小学英语论文 | 小学体育论文 | 小学音乐论文 | 小学美术论文 |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 初中数学论文 | 初中英语论文 | 初中历史论文 | 初中政治论文 | 初中物理论文 | 初中化学论文 | 初中生物论文 | 初中地理论文 | 初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品德
 高中语文论文 | 高中数学论文 | 高中英语论文 | 高中历史论文 | 高中政治论文 | 高中物理论文 | 高中化学论文 | 高中生物论文 | 高中地理论文 | 高中体育论文 | 美术 | 音乐
 栏目类别:论文发表网

刍议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更新时间:2018/10/31 8:14:00  浏览量:2954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有机而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了帮助同学们理清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迁移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观察社会、思考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要引导学生重视联系实际,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的平台。

  【关键词】数学教学;应用意识;探究性

  “数”与“形”的结合不仅体现的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与策略,而且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思想方法。“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源自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日新月异、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愈加显示其独特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着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实践是数学发展的源动力,数学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就会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数学课程要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生活,要提倡数学教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动。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反思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普遍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认为数学就是解题,学数学就是通过解题得到一个个的结果……,这种种现象和认识都是十分有害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观念一定要“吐故纳新“和“返璞归真”。

  其次,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数学的抽象性特征,共同决定了中学生学习数学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各种数学活动,是对数学活动经验的条理化、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梳理和组织。

  再者,传统的那种机械、程式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在课堂上的麻木、抵触、不配合,甚至抄袭作业、也就成了一种无耐的反抗。这是在以认知为核心的确定性、工具性的教学观下必然要产生的教学现象,而超越这种传统教学观的是以面向人的客观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为主旨的生成性教学观,它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相吻合的。

  最后,数学在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去,所以,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为教学的开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形成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迫切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逐个击破教学重难点,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紧扣教材,多设计或引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颖有趣而富于思考的问题,把教学重点、难点用通俗的语言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奇异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数学学科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镶嵌”课题时,课后一些美丽图案利用几何画板制作成动画,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图案的画法,并且学生会惊奇地看到:多边形地砖的不同几何图案沿直线平铺,可以产生各种各样效果奇特的图案;在美的熏陶中,学生会感到几何图形变换无穷,妙不可言,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由此我感到学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教材,还只是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只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了实际问题,才真正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整个过程。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学生学得的基础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牢固地掌握,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数学知识解释、应用和拓展”过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这样做,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经常让学生去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教学的重难点也就变成了兴趣激发点,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

  三、精心编写习题和实例,感知数学的“工具性”

  數学是社会人群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教师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的适时编写与生活、市场经济等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发展题,然后从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逐步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学习不等式内容时,可引导学生解决有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物价的上涨与下跌等应用问题,例如:××化工厂计划用甲、乙两种原料生产A、B两种产品30件,已知每生产1件A产品需甲种原料9千克和乙种原料3千克;每生产一件B产品需甲种原料4千克和乙种原料10千克,现有甲、乙两种原料360千克和290千克,请你利用这些原料,设计出生产A、B两种产品的几种方案。

  由此可见,中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平台。在这种没有诸多限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个性的开放性的数学学习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都体验到了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功。

  总之,坚持数学教学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能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用智慧的头脑,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激活学生生活的体验,尊重学生对数学应用意识的习惯养成,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习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真正把这一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 海南出版社.2003.10

  [3] 王敏.《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与应用意识有关的初中数学论文
  • 暂无
 热点推荐
CopyRight @2018   论文发表最好的网站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