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的活动”。阅读材料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师对文章的精剖细讲,会将文本内容分析的支离破碎,过于琐碎;课堂上学生被老师牵着走,高强度的思维活动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长此以往,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让其揣摩有所感悟,才能真正将内化文本,才能发挥阅读材料的作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 给足时间,原味阅读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笔者做过统计,语文阅读教学的“家常课”,不少老师会设计“整体感知”环节:1.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2. 阅读时间一般只有3~5分钟。这已成常规流程。
我认为这有不妥之处。首先,初读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与个性差异走入文本,形成个体对文本的感知,这一过程最好不要有任何外来的干扰,要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势必会被问题牵着走,初读就变成了“找读”,“整体感知”就难见成效了;其次,学生从接触文本到有所感悟是需要时间的,好比食物的消化,阅读时间太短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就被老师用问题拉出了文本,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原汁原味”的阅读,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基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多次强调:“阅读教学,应强化初读,学生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二、 联系生活,激发情感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巧妙地构架起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语言阅读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心回味文字中所描绘景象,回忆自己的生活,从中就能看到迷人景色,听到美妙声响,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会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感悟文本内容。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春游情景,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特别是学习在知春亭畔休息片段时,不少学生不禁想起在绿博园中春游的情景,有说自己“坐在绿草坪上和朋友谈天说地的”,有“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看郁金香的”,还有的“跑累了,背倚着树打盹的”,仿佛自己就在文中,这样热闹开心的情景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使冰冷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三、 创设情境,感同身受
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对教育活动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应注意学习先进的教育技术,豐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适当陈设相关的实物,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录像,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等方法,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阅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以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当然,使用多媒体手段要适量,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黄果树瀑布》一文,文字优美,作者善用、巧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将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后播放相关视频,通过直接的感官体验(声音和画面)去感受黄果树瀑布,不时能听到孩子们的惊叹声,与文字相映照,进一步理解文本。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略到祖国自然风光之美,激发爱国之情。
同样,《海伦·凯勒》一文,为了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我设计了一个体验活动:当一次盲、聋、哑人。认识生活的艰辛,更能感受海伦的坚强。学生体验后写道:“虽然我只当了一会儿盲、聋哑人,但这种感受却让我感到害怕!我看不见路,想请求妈妈帮助时,想到自己是哑的,我不能说话!妈妈看我要撞到,提醒我。我又想到自己是聋的,听不见,这太可怕了,我简直都要疯了,崩溃了!当我重新获得光明,听见声音,能说话时,我感到无比庆幸,简直就像新生一般。海伦真了不起!”
四、 展开想象,深化理解
苏教版四下《最佳路径》一文,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法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大伤脑筋,后来受到卖葡萄老奶奶“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做法的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设计策略,最终所形成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路径。文章意在向我们展示大师的智慧闪光,同时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教学本课时,抓住关键词“给人自由,任其选择”,那该如何理解呢?联系到上文两种卖葡萄的方法:将葡萄拿到路边叫卖VS无人看管葡萄园,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买哪家的葡萄?”
生1:“我会买老奶奶的葡萄,因为可以自己到葡萄园里去摘葡萄,享受摘葡萄的乐趣。”
生:“我也更喜欢老奶奶的方式,因为我可以挑选大的葡萄。”
生:“我也是,我自己去葡萄园里摘,就不怕买到有虫的、坏的、小的葡萄了。而且我更喜欢自己摘的,想摘哪串就摘哪串。”
学生展开想象后,明白“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内涵,还体会到这种行为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的是对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这比老师讲解有效多了。
五、 增加阅历,适当扩展
由于受到年龄、阅历的限制,学生在阅读一些时间和空间上有距离的课文时,往往体验不深。教师应想办法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社会阅历。可以开发家长资源等,多途径帮助学生增加阅历。如《水》一课,江南水乡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缺水”的情形,更无法体会“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里面所包含的感情,而这恰恰是体会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的基础,所以,播放了一些地方缺水干旱的视频,这样有助于孩子的理解。
还有的课文受篇幅限制,无法写详尽,在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拓展,以丰富文本。《三顾茅庐》一文中,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教师课前适当介绍天下形式、刘备的困境,有助于理解刘备的礼贤下士、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丰富的阅读,能够拓宽视野,丰富情感体验。人的生命有限,书籍可以带我们走遍名山大川,带我们感悟人生酸甜苦辣。所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对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触及学生心灵的阅读教学,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是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是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是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当孩子们从“正襟危坐”的“三味书屋”走向生机盎然的“百草园”时,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将绽放色彩缤纷的花朵。也许那花朵很小,但朵朵都散发着生机,充满着灵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
[2]唐素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新课程(中),2018(05).
[3]曹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