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作为学生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都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并加以实践就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涵、具体教学方法应用方面探讨了上述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实践;策略
一、数学核心素养综述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当前核心素养概念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当前学界公认的学生培养内容和方向。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各门学科均在归纳与探索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于数学学科有着清晰而准确的定义:数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二、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
结合核心素养的实际要求,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数学在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通过数学知识教学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对日常生活便利化所作的贡献。同时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与思想,通过科学的角度来观察、安排、尝试解决日常问题的兴趣。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建立学生对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困难,进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小学阶段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数学学科,并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三)具备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教师在开展数学课程时需要将数学知识具体化,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对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使用整理、辨析等手段进行分析并予以解决,培养学生自身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四)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
在数学学科学习过程中,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高维度下全面地看待问题并寻找直观的问题解决模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抽象思维、类比思维、数形结合思想、具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用可以有效保障学习效果。
三、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初探
根据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培养学生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三大策略帮助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兴趣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因此在数学学科具体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天性开展以兴趣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设计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形象地向学生解释减法中退位的概念,同时利用生活化的场景来开展相关计算比赛游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这种通过竞赛游戏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在快乐紧张的氛围中完成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独立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实践建立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我国传统数学教学主要通过例题讲解演示带动学生通过多次的模仿来达到理解数学的目的。但是这种机械复制模仿的模式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对于学生自身的创造性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性课堂的构建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相关数值的实际比例测算、绘制扇形图的方式带领学生对扇形统计图进行学习。
(三)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抽象方法,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格外重视。教师在课堂布置过程中需要在知识教学时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并带领学生对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数与形”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事例向学生解释数形结合思想,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操场面积、路程问题、图形周长运算问题等。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引入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是当前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切实保障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相信教师在坚持培养学生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三大培养策略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理解數学、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管云霞.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确立[J].学周刊,2017(11).
[2]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