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来自不同地区、家庭的100名学生调查之后,发现他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接受水平不一,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就使得数学教学工作比较难展开,常常出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得厌”的现象出现。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并列举了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差异性教学的一些措施,从而优化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差异教学;因材施教
我们知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笔者两个班的100名孩子来自不同省份、家庭,他们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之前采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教学策略,不考虑个体差异,那么有时就会忽略优等生培养,而把大量时间花在对中下生的辅导上,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得厌”的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就必须事先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研究他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思考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措施来应对这些差异,笔者相信这也是很多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差异性教学的概念和实施的迫切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这里的一个“全体”,两个”不同”,就要教师首先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每个孩子都是具有各自特性的独立个体。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和智力正处于待开发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充满靈气、探究欲和想象力,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差异,导致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接受水平不一。他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很大的改革,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差异,其次思考该怎样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管理我们的课堂,实现促进学生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所谓的差异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全局,从而在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也能实现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实施差异教学是必要且迫切的。早在古代,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之后经过不断完善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式也是很有必要的。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引导,更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并且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潜力,能够让学生的发展更具有个性化特点。
二、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
(一)认知结构差异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上,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我们班有些孩子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框架构建得比较好,而有些孩子的知识遗忘比较严重,知识的记忆也呈现零散状态。正因为如此,有些孩子在学习新知识时,因为脑海中没有和这个新知识相关联的知识,因而无法产生积极的迁移现象。
(二)能力结构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数学能力是顺利完成数学活动的一种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由数学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组成。我们两个班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偏向,有的偏向代数解法,有的偏向几何解法等,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差异建立高质量课堂。
(三)情商差异
情商包括人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两个班有些孩子非常喜欢数学,乐于探索,乐于思考,而有的孩子则觉得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这也是造成他们成绩不佳的原因。因此,只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引导得法,才能使教学形成合力,由此提高教学质量。
(四)智商差异
我国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几个基本因素的有效结合,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素。在我们班,孩子的智力水平相差还是挺大的,同样的知识,有的孩子接受的速度非常快,并且能快速地举一反三,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就比较差,讲好几遍都不一定能够弄懂,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怎样照顾到全体孩子就非常值得思考。
(五)性格差异
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性格因素不仅起到了发动、调节、维持的作用,还能弥补人先天智力的不足,帮助学生思考。我们班有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显露出学习兴趣高、学习动机强烈的特点,他们不甘落后,独立积极,他们情绪稳定,自信心强,他们富有幻想,意志坚韧,还富有创造能力,而有一些孩子则学习自觉性不高,且缺乏持续性,意志力薄弱,容易分心和受外界干扰,懒于思考。
(六)家庭、学习背景差异
班级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各不相同,这些差异也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一定影响。例如:我们班有几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家里疏于管教,所以有的形成了散漫、叛逆的性格,不能好好融入课堂学习。有的内向自闭,不愿参与学习甚至逃避学习,怎样照顾这样的孩子,让他们也能有所发展,这值得思考。
三、差异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复习旧知,加强迁移
基于学生认识结构的差异,让正迁移更好地发生,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前复习与之相关的内容。
【案例1】在学习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事先复习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样就能把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迁移到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上。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再现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能利用三角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积极迁移出三角形面积公式。
通过这样的复习巩固过程就能帮助原来部分学生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正迁移。
(二)设置问题,碰撞火花
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差异,教学时我们可以设置好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案例】第一个正方形里画了2个圈,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请问:第五个正方形里应该画几个圈?
师:看了这个问题,你能独立思考,尝试着解决吗?
生1:我采用的是画图法,第一个正方形画2个圈,那第二个就画4个圈,以此类推,得到第五个应该画32个圈。
生2:我采用了列表的方法,也得到了第五个正方形画32个圈。
生3:我是采用列式的方法做的:2×2×2×2×2=32(个)。
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孩子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采用画图法,有的学生采用列表法,也有学生采用算数法。每个孩子的能力结构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在自己做出题目的同时还能欣赏别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就能在交往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基于学生情商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要特别关注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无求知欲的孩子,要充分照顾这类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讲“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课前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且事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
师: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们只要告诉我你们准备的三角形的其中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这个三角形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相信吗?
生:有的说相信,有的表示怀疑。
教师随机叫学生玩这个游戏,每一次教师都能猜对。
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急切地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时候,教师板书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老师就是根据这一定理,迅速准确得出第三个内角的大小的。这样就能让全体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从而爱上数学。
(四)层次问题,全体参与
基于学生的智商差异,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使学生能在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上经过努力回答出来,得到相应的提高,对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提问只能是一些简单的知识,然后加以鼓励。对稍好一些的学生就可以采用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深刻挖掘,逼近事物本质。
【案例】教学“间隔排列”
情景1:让学生观察兔子和蘑菇、手帕和夹子、篱笆和木桩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果把这三种排列分类,可以怎样分?像这样浅显一些的问题就可以留给“学困生”“普通生”。
情景2:统计完每种物体的数量,让学生观察每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并用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进行了间隔排列的深度探究。提出问题: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数量上有什么不同?两端不同的间隔排列数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探求本质的问题就可以留给“普通生”“尖子生”。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有获取知识的需要,提问时可以对“尖子生”作适当提升,对“普通生”可以逐步升级,而对“后进生”可以适当降级,让每一个层次的孩子都能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在回答问题中获得满足感,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切不可只提问少数优等生或学困生而置大多数中等生于不顾,影响全班学习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五)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基于学生性格的差异,我们在课堂中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自主、创新精神等。
【案例】在学习“统计”时,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小组分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学习活动中需要组织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根据数据讨论出反应的问题、汇报数据等工作,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好学习任务。
独立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自己的思考,学习的效果也不會好,小组学习是碰撞思维的过程,而且每个人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这样就能做到人人参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学习等好的数学习惯,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六)关注指导,建立自信
针对这样的差异,我们除了加强与这部分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外,在课堂上更要多关注和指导这类孩子,多多设置一些动手操作活动,多多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得到公平教育,获得认同感,帮助他们融入班级学习中去,让他们建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好好利用和照顾学生差异,然后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化弊为利,因材施教,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陈友军.浅谈差异性教学在悬渚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3):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