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教育中音乐课属于普通学科,通常被称为副科,不被家长和学生所重视。怎样让学生更好、更快乐、更有效地学习到音乐知识,这就是音乐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在艺术教育中,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兄妹,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让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得到了更好的实施与传播。小学音乐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音乐中得到快乐,轻松愉快地学习到并掌握好基本的音乐知识。
一、将简单的舞蹈动作加入到音乐课
一年级的学生走进新的学习环境,从以前玩为主的生活到现在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情绪波动较大,不太适应校园学习的氛围。而音乐课会让他们更加自在,他们爱动、爱表现、喜欢尝试、不怕出错的天性,就特别符合运用舞蹈来促进他们对音乐的学习,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特殊理解和认知。
比如:在学习歌曲《郊游》时,这首歌曲情绪轻快活泼,歌词简短,配合上简单的舞蹈步伐动作,非常适合低段孩子们进行演唱。在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幼儿园就学习过这首歌曲,可是在某个乐句中,一个字要唱四拍,他们就唱不准这个节奏了。这时,教师不能用反复演唱这种枯燥的方式来对低段学生进行讲授。但可以采取边唱歌词边跳一些简单的舞蹈来教学,将简单的舞蹈动作加入到音乐课当中。让知识变得更有趣味性,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来反复跳,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节奏。舞蹈融入音乐的方式,不仅使课堂更加活跃,还能让低年级的孩子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借助辅助工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两年学习音乐的基础,对简单的舞蹈动作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加强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创作出适合自己这个年龄段的舞蹈动作。让他们创作一些符合歌曲的舞蹈动作,从单一直观的模仿到学生自己创作舞蹈动作,学生可能会产生某些紧张的情绪和一些焦虑感。为了减轻学生从模仿到创作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情绪,可让学生产生对这首歌曲的探索欲,激发学生的舞蹈创作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个爱参与、爱探索的特点,结合中段学生学习音乐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创作舞蹈动作并不是很难。
比如:学习歌曲《幸福拍手歌》,这首歌曲轻快活泼、节奏单一、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的情绪、节奏,这也提高了他们对编创舞蹈动作的自信心。根据歌词的内容、节奏,学生很快就能编排出一些简单的步伐。为了提高他们的舞蹈编创能力,不让学生只停留在简单的舞蹈步伐上。这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这首歌曲的舞蹈视频、图片和背景资料。通过不同维度、不同角度、不同形式让学生从简单的舞蹈动作扩展到小组队形的简单编排,丰富学生编排舞蹈的思路,增加音乐的表现力。从模仿到编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运用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加上舞蹈的表现形式参与到课堂中来。对歌曲的理解更加透彻,对自己的编创能力有了认可,这样的音乐课堂,不仅使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效率与效果有所增长,也让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氛围、同学的参与程度得到极大提高。打破了他们的固定思维,让学生知道歌曲中的舞蹈动作不仅只限于模仿老师的动作,还可以自己发挥创造。
三、分组合作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五六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和对事物的看法,他们不像低年级学生那样爱表现、爱尝试,他们害怕出错、好面子,在音乐课堂上没有了以前积极、活跃的气氛。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制订了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音乐舞蹈教学方案,比如:歌曲《小鸟小鸟》,这首歌曲情绪欢悦、亲切,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也是一首双声部歌曲,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挑战性。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按小组布置这首歌曲的预习任务,让他们自主学习这首歌曲,将收集到的资料和学习内容保留,并编排成舞蹈作品,最后歌曲通过音乐舞台剧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有了探索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当中,通过自己的研究扩大了这首歌曲的内涵,根据自己的了解进行舞蹈的创作,让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编排出有自己想法的音乐歌舞剧,真正做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思想。
根据年龄段划分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运用舞蹈元素,将不同程度的音乐知识一一化解,教师不再刻板、枯燥地讲授音乐知识。两者有效地相结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为今后学习音乐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