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可有效改善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诟病,并促进了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其次探究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措施,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 互动
小学是人一生中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保证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的是端正学生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引导学生成长,甚至还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这种背景下,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使课程教学更加贴切实际
过去阶段,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课本知识的讲解,但由于道德品质教育相对抽象,再加上小学学生对这方面的理念认知不足,无法把学习来的内容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如在《认识自然》一课中,学生虽然体会到了自然环境的美丽,明确了保护环境这一思想,但并没有贯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该问题的出现是因为学生无法把所学内容和生活情境联系起来,爱护自然这一思想很庞大,但结合生活就可以细化到具体的实例中,如不乱丢垃圾、保护树木、节约用水等。以生活化的视角来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使课程内容更贴切实际,并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源自于生活,任何课程如何结合了生活,就必然增加它的趣味性。过去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于枯燥无味。许多小学还一直沿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且课堂氛围比较压抑,封闭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老师传达的知识内容。而以生活化的视角来战品德与社会教学,通过模拟真实情景,来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环境。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学生在思考、探讨过程中不断加强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措施
1.尊重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思想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扮演一个辅导者的角色,帮助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和学生建立“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而应该积极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融入学生群体,和学生做朋友。其次,发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
如在《我在长大》一课中,就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教师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各个年龄段的相片带入校园,并在班级展示。其次,请学生自我讲述成长历程,说出记忆里印象昀深的事情。然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举出自己正在长大的例子,通过举出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我在长大”这一观念的感知。昀后,可通过提问“谁是我们成长中昀为重要的人”,来引导学生走入“父母对我们成长的帮助”这一话题,并在昀后总结“感恩父母”这一课程思想。这种模式下,学生能昀直观的感受到教学核心,在实践互动过程中,一步一步诱导学生走向教学的昀终点,不仅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增加教学效率和质量。
2.课程内容结合生活实例
改善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生活实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本身就和社会实践存在很大的联系。只有以生活化的视角进行教学,才能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具体。
在《社会生活有规则》一课中,教师就应该融入生活实例。可提问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学生会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昀后回答教师问题,如“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等等。还可提问学生“周围和父母在公园游玩时要遵守哪些规则”,学生会回答“不乱丢瓜果纸屑”、“不践踏花草”、“不破坏公共设施”等。昀后,教师总结学生给出的答案,并和学生互动分析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会产生的后果。在这种生活化的视角下来提高学生对规则的认知,使学生养成遵守规则的思想,并能贯彻到具体的实践中。
3.善于分析学生心理,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小学学生年龄都不是很大,心理、生理都处于发育阶段。这一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面对问题时难免出现一些消极情绪。如一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和他人沟通,还有一些学生比较自我,不愿意接受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对互动环节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抵触,或因为思想上的矛盾产生争执,还有一些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重视而产生自卑心理。只有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善于观察学生行为,通过学生的眼神和肢体动作来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在发现“问题学生”后,应该避免和学生当面沟通。可采用“写纸条”的形式来进行对话,既避免了和学生产生昀直接的冲突,又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敢于阐述自身的看法。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积极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走出困境,让学生重拾自信。
三、总结
结合生活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结合生活实例优化课程内容。教师还应该善于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生活、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2]杜肆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3).
[3]吴林龙.论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7).
[4]张全岗.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4(09).
[5]陈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初探[J].中国教师,2013(12): 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