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会教、会学呢,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笔者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抓好入门教育
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教师要在前几节课上专门的设计一些有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上好入门教育。让学生真正的踏入物理门槛。促使一时的好奇变为永恒的爱。比如象通过演示“真空里的闹钟不能传声”、“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孩子们都感到好奇而不得其解的现象。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物体的影子”“彩虹的出现”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又有用,能解决他们心中的好多迷。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当然,后续工作也要紧抓不放,课堂设计的原则就是要一切从孩子兴趣出发,每节课都要让有趣的实验和丰富的语言等围绕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对物理产生好感,不能厌倦。
2、 用爱征服厌学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学习中要有老师的爱时时从在,才能保障有学生学习兴趣的从在。兴趣是孩子们学习任何一门课的最好的老师,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做的不仅是让学生喜欢物理实验,喜欢物理,更要做到让他们喜欢老师,喜欢自己的教学风格。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会喜欢你,靠近你,把你的讲授看成是自己喜欢看的小说、电视,这样学生对物理就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不会发愁,有困难会无拘无束的和老师请教。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乐学、好学、轻松的去学习物理。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用无私的爱说话,使课堂变得和谐,温馨,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更轻松!
3、用实例稳定兴趣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学了“浮力”后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里?学了“大气压”后,问:水枪为什么能吸水?学习“重力”后问:为什么起跳后的我们又会落地?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问: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出现呢?学习了“光的折射”后问:放在水杯中的筷子为什么是弯曲的?为什么有彩虹的出现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启发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同时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4、注重实验兴趣的培养
实验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非常好奇,看到实验器材学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尝试操作就能很直观的被学生掌握。这样教师不费劲,学生又轻松,课堂气氛又活跃,不仅如此,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从而解决对有些知识的疑问或疑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把老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上来。如“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些所用的器材,(激光笔、手电筒、洒水壶等)再让拿不同器材的学生演示不同的实验现象,这样,孩子们在多种视角下发现同样的问题,学习的热情也就油然而生了。课堂自然也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乐园。再如:“力”一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方面,就让学生自己用手挤压吹鼓的气球,它会被压扁,用力向前排打气球,它会向前运动,这两次实验结果能说明什么?让学生互相讨论后回答,这是力作用在气球上的两个表现,学生从而能顺其自然的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这种实验教学手段相当于给师生们了一个省时又省力的教与学的好工具,何乐而不为呢?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5、加强课后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3”、“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 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总之,通过以上五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突出主体、合作的学习,让教师的教转化到学生的学上来,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来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