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网站首页 | 经典美文 | 精短美文 | 山水美文 | 生活随笔 | 现代诗歌 | 短篇小说 | 哲理小故事
 栏目类别:经典美文

我的读书经验

  更新时间:2017/4/17 15:09:00  浏览量:1294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所谓翻阅,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现在我们所称谓“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中国汉族的古书,是用古文写的。这些古文,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仅认识汉字还不行。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这叫语言文字关。攻不破这道关,就看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当然在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準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观念上的反映。理和意既然有主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是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品读赏析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可是并不是随随便便读史读诗读哲就能让人明智聪慧深刻的。敷衍着读不行,公式化的刻板地读也不行。文中冯友兰先生总结了他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希望对我们的读书有所帮助。

 上一篇:枫叶如丹
 下一篇:读书的艺术
 会员投稿推荐
 经典美文推荐
 短篇小说推荐
 诗歌推荐
 精短美文推荐
 山水美文推荐
 生活随笔推荐
CopyRight @ 2007-2015   美文网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