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答案网首页 | 知识点首页 | 语文知识点 | 数学知识点 | 英语知识点 | 历史知识点 | 政治知识点 | 物理知识点 | 化学知识点 | 生物知识点 | 地理知识点 | 知识点梳理
 栏目类别:知识点 >> 初中 >> 历史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更新时间:2016/7/25 17:05:00  手机版

  东欧八国: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即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苏联模式的内涵,有各种各样的概括。总起来看,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一是具体体制、机制的层面。

  战后东欧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类型:

  1.本国社会主义政党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政党占据主要地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2.本国社会主义政党有一定发展,在苏联的扶植下,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

  3.完全在苏联的扶植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东德

  东欧八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原因:

  1.战后东欧各国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2.苏联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扶助

  3.战后国际形式复杂,资本主义世界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八国采用“苏联模式”的影响:

  1.短期内为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积极作用,为战后重建起到促进作用;

  2.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不适合各国的进一步发展,对后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阻碍作用。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1945年,南斯拉夫从纳粹德国手中获得解放,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铁托任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实行了国有化和土地改革,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由于南斯拉夫和苏联一向关系不和,加上铁托不甘受制于苏联,1948年,南和苏联关系破裂,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开除出苏联领导的共产党情报局。

  1949年,情报局公开斥责南斯拉夫”。赫鲁晓夫掌握苏联政权后,南苏关系开始改善,并恢复外交关系。以后,南苏关系一直在处于低度水平,南也并没有加入苏联领导的。

  1963年南修改宪法,改国号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前南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铁托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他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为南斯拉夫赢得了国际尊重。1980年,铁托逝世后,联邦实行集体领导,各共和国日趋松散,民族矛盾加剧。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及马其顿四个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议会通过新宪法,宣布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

 上一篇:苏联解体
 下一篇:匈牙利的改革
 初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高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CopyRight @ 2018   知识点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