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起义(1838-1842, 取得了胜利)
亚洲革命风暴(1)背景:
①19世纪上半期,亚洲大部分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其传统手工业遭到摧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②亚洲国家的下层劳动人民除遭受本国统治阶级的剥削外,又遭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生活困苦不堪;一些有骨气的上层人士痛恨国家主权的丧失,希望赶走外国侵略者。
③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同殖民势力相勾结,并甘愿为他们所用,遭到人民的反对。
(2)过程:五次起义:爪哇人民反对荷兰殖民者的起义、阿富汗人民反对英国侵略军的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3)评价:
性质:反封建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
意义: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了亚洲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
的决心和勇气。特点及成因:
①具有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在西方殖民者入侵亚洲时,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同殖民势力相互勾结,甘愿为殖民者所用,遭到人民的反对。因此,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往往既反抗殖民侵略,也反抗本国统治者的封建压迫。②波及亚洲众多地区。在这次革命风暴中,革命运动波及到东亚、东南亚、西亚等许多地区。③都属于旧式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强的侵略,虽然摧毁了亚洲原有的经济结构,为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19世纪上半期,亚洲各国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并不明显,因而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力量仍是旧式的落后的阶级力量,或是农民领袖,或是封建王公贵族,缺乏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④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局限性: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力量仍是旧式的落后的阶级力量,或是农民领袖,或是封建王公贵族,缺乏新的顺应历史潮流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