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答案网首页 | 知识点首页 | 语文知识点 | 数学知识点 | 英语知识点 | 历史知识点 | 政治知识点 | 物理知识点 | 化学知识点 | 生物知识点 | 地理知识点 | 知识点梳理
 栏目类别:知识点 >> 高中 >> 历史

断发易服

更新时间:2016/7/26 15:24:00  手机版

  服装:

  1、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

  3、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2、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并不断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是服饰变化的根本原因,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直接推动力。

  (1)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先进纺织技术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家庭手工业;同时,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旧的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2)近代服饰的变化伴随着政体的演变:近代服饰的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民间服饰尤其是民间男子服饰上。清代传统的民间男子服饰是“长袍马褂”,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西式服装及其穿着形式传入,并以口岸城市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中国留美幼童通过与学监的斗争,开始改穿西装,并发生了剪辫之举,揭开了近代中国社会“断发易服”运动的序幕。20世纪初,由于民主革命的兴起,学生群体中剪辫易服的呼声就更加高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民国政府彻底否定了满族服饰,提倡“剪辫易服”,西式服饰一时成为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服饰。

  (3)中山装与旗袍是中西服饰融合的产物,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反映了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

  (4)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山装、人民装、列宁装迅速取代西装、旗袍,成为共和国初期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与当时追求进步、保持革命激情的社会政治思潮有紧密联系。

  (5)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发展,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化、民主化的趋势,是中国从中古社会迈向近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服饰的需求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刺激了生产力的大发展。

  康有为断发易服的奏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孙中山关于剪辫子的论述:

  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剪辫子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上一篇:世博会的开办
 初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高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CopyRight @ 2018   知识点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