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答案网首页 | 知识点首页 | 语文知识点 | 数学知识点 | 英语知识点 | 历史知识点 | 政治知识点 | 物理知识点 | 化学知识点 | 生物知识点 | 地理知识点 | 知识点梳理
 栏目类别:知识点 >> 高中 >> 历史

关汉卿、马致远

更新时间:2016/7/26 17:23:00  手机版

  元曲:

  1、含义:

  散曲和元杂剧合称元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类,套数又称套曲,小令只是一首曲,而套数是由几首曲组成。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

  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也比词更口语化。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

  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基础上,由于现实的要求、群众的爱好,大大扩大了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

  2、成就:

  元曲以关汉卿、马致远(“元曲四大家”之一,另两位是郑光祖、白朴)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关汉卿: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等

  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散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在金元时代的北方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新诗体。而杂剧则属于戏剧文学的范畴,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的。在杂剧中包括唱曲、宾白、科介三部分。虽然它的唱曲和散曲一样,都是配有音乐的歌唱,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宫调和曲牌来写,但绝不能离开科白。科白是杂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表达剧中角色的思想感情,是一种代言体。而散曲除极少数例外,一般都是用来抒发作者自己感情的,尽管配有音乐,也只是作清唱用的,因为不需要科白,故称为“散”。元杂剧是带有浓厚地域性特点的戏曲艺术形式,属“北曲”声腔系统。杂剧的结构基本上有统一的规范,多为四折一本,有时应复杂剧情需要,也不限于四折。杂剧作为元代最突出的音乐成就,处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元杂剧创作中,可考的剧作家有80多人,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廷玉等一大批著名剧作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量众多而又具相当艺术水准的剧本。今见于书面记载的作品有五百余种,而现存发现的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

 初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高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CopyRight @ 2018   知识点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