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答案网首页 | 知识点首页 | 语文知识点 | 数学知识点 | 英语知识点 | 历史知识点 | 政治知识点 | 物理知识点 | 化学知识点 | 生物知识点 | 地理知识点 | 知识点梳理
 栏目类别:知识点 >> 高中 >> 历史

冯太后和孝文帝

更新时间:2016/7/27 10:31:00  手机版

  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为孝文帝改革奠基础(改革的前提):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2、孝文帝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由于北魏政权各种制度的欠缺,基层统治方式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高压政策,致使民族矛盾尖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3、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冯太后临朝听政:

  1、措施:

  ①颁行班禄制:让官员按官职大小领取俸禄,严惩贪官污吏;

  ②推行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等,进一步推进北魏的封建化;

  ③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化教育(冯太后的最大贡献)。

  2、作用:

  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并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对后来的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她的父家为汉族,史载其“性聪达”,早年以宫女身份“入宫掖”,在宫中“粗学书计”,后成为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的祖母。

  冯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是位典型的“铁腕女人”。在波诡云谲的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冯太后沉着果断,坚忍精明,击败一个个政治对手,依靠李冲、李安世等大臣的辅佐,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省决万机”,“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威福兼作,震动内外”(《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由于她的汉族血缘背景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均田制”“三长制”“新租调制”的制定与颁行应属于冯太后的作为,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拓跋宏(467—499),后改汉姓,又名元宏。他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皇兴三年(469),立为皇太子。皇兴五年(471),拓跋弘自称太上皇,拓跋宏5岁即受父禅登基(471~499年在位),改年号为延兴。承明元年(476),太皇太后(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冯氏临朝当政,曾颁布班禄制、均田制等。太和十四年(490),冯太皇太后死,拓跋宏亲政。他继续整顿吏治,推行改革。在此后的几年中,他迁都洛阳,开始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加速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魏孝文帝改拓跋氏为元氏,其他鲜卑诸姓也都改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分定姓族”,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地主的联合统治;又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订官制朝仪。以太子元恂为首的鲜卑族守旧贵族抗拒改革,遭到严厉制裁。太和二十三年(499),南齐攻打北魏,拓跋宏(元宏)率军打败齐军,返都途中病死,年仅33岁。拓跋宏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死后,谥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今河南临汝境内)。年号有:延兴、承明、太和。

 初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高中历史知识点推荐
CopyRight @ 2018   知识点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