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山前山
一、长廊
(一)长廊造景特色
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游廊。长廊不仅把山边湖畔众多的景点建筑和谐地联缀在一起,而且是万寿山景区和昆明湖景区间的巧妙过渡。此外,长廊的走向随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在长廊中自东至西建造了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4座观景亭,它们是长廊高低和变向的结合点。因此漫步长廊内,左右的风景步移景换,廊上彩画精致,造景处理巧妙完美。
(二)长廊彩绘特色
长廊的桁、檩、梁上都画有苏式彩绘,共1.4万余幅,彩绘题材大致分为三类:山水、花鸟、人物。山水画的内容一是临摹传世的山水名画,二是写生江南风景名胜。乾隆皇帝每次南巡,见到优美风景和别致建筑,就命画师绘制成图。建长廊时有关西湖风光的绘画就有546幅。花鸟画的内容以历代流传的吉祥图案为主。
(三)长廊上连接的建筑
1.邀月门
邀月门既是长廊的人口,也是颐和园中宫廷区与风景区的过渡和衔接。门左右用游廊、墙垣、房屋将视线封闭在四周狭小的院落内,而穿过邀月门后,顿时景象万千。
2.四亭
长廊中的四座观景亭自东至西分别为留佳亭、寄澜亭、秋水亭、清遥亭,它们象征着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
3.对鸥舫和鱼藻轩
这两组建筑一东一西,相互对称,都是北接长廊,南临码头的敞轩,专供帝后游湖时上下船之用。
4.山色湖光共一楼
此楼位于鱼藻轩北侧,是一座八面两层三重檐的建筑,楼额为乾隆皇帝御笔。
5.石丈亭
石丈亭位于长廊西端终点。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爱石成癖,他做濡须太守时听说附近河边有奇石,命人移到府内。他见到奇石后,跪拜石前,呼为石丈。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将一块太湖石安置院中,用这个典故命名为“石丈亭”。
二、中轴线建筑群
(一)排云门区
1.“云辉玉宇”牌楼
牌楼北面额题为“云辉玉宇”,是云霞宫殿交相辉映的意思。“玉宇”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将排云殿比喻为“玉宇”,喻以慈禧太后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既为祝寿又歌功颂德。牌楼南面额题为“星拱瑶枢”,是群星环绕北极星的意思。将万寿山周围众多的建筑形象地比喻为环绕北极星的星辰,突出了排云殿作为“北极星”的尊贵地位。
2.十二生肖石
排云门外东西两侧对称安放着12块形态各异的太湖石,由于它们的形态神似十二生肖动物而得名。这12块太湖石原是畅春园的遗物,光绪年间移置到此处。过去官场官员升座后,下属衙役分列两旁,称作“排衙”,十二生肖石的布局形如其制,所以又被称为“排衙石”。
3.排云门
排云门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山门,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排云门。
(二)二宫门院落
1.二宫门
二宫门上高悬“万寿无疆”匾。这里是每年旧历十月初十,为慈禧太后举行庆寿活动的场所。二宫门外两侧分列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三品以下的官吏全部站在排云门外。早上七点以前,光绪皇帝赶到二宫门。慈禧太后从乐寿堂乘轿到排云殿,稍事休息后升人宝座,排云殿前奏“丹陛大乐”,光绪皇帝率文武百官下跪,庆寿典礼正式开始。先由宣表官跪读祝寿表文,然后光绪皇帝跪接表文,捧表进入排云殿,在慈禧太后面前跪进表文后,再退回二宫门跪下,并率文武百官行三跪九叩礼。礼毕,文武百官按顺序退出园外。最后,隆裕皇后进排云殿,率妃嫔、公主等女眷行三肃三跪三拜礼。礼毕,慈禧太后回乐寿堂,庆寿典礼全部结束。
2.玉华殿与云锦殿这两座宫殿是二宫门前的东西配殿,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钟楼和鼓楼。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玉华殿与云锦殿,是慈禧太后庆寿典礼时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两殿后面还各有一排灰瓦顶房屋,是低品级官吏临时休息的地方。
(三)排云殿院落
1.排云殿
“排云”二字出自晋代郭璞《游仙》一诗的诗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寓意此处是神仙所居住的地方。
这里最早是明代圆静寺旧址。1750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庆祝六十大寿,在圆静寺旧址上建造了大报恩延寿寺中的大雄宝殿,1860年大雄宝殿被英法联军焚毁。重建颐和园后,改建为排云殿,是慈禧太后在庆寿典礼上接受朝拜的地方。
2.芳辉殿与紫霄殿这两座宫殿是排云殿前的东西配殿,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妙觉殿和真如殿。重建颐和园后改建,是慈禧太后庆寿典礼时光绪皇帝、近支王公、军机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
(四)德晖殿
德晖殿是帝后到佛香阁拈香礼佛时休息和更衣的地方。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它既是以排云殿为中心的祝寿庆典区的“尾声”,又是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寺庙区的“序曲”。德晖殿原址是清漪园时期大报恩延寿寺的多宝殿。
(五)佛香阁
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光绪十七年(1891)照原样重建,是颐和园的核心建筑。佛香阁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攒尖顶,高约36米,下面的石砌台基高近21米,内部由8根通顶铁梨木大柱支撑。一层石造神台上原供奉一尊木雕观音菩萨,后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六)众香界琉璃牌坊
众香界琉璃牌坊位于智慧海南侧,牌坊正面题额为“众香界”,“众香”是佛国名。据佛经《维摩经》称,积香如来之净土为众香国,其楼、阁、苑囿皆香,香气通流十方无量世界。牌坊背面题额为“柢树林”。“祇树林”指祇园精舍,是古印度最早的两座佛教寺院之一,佛祖释迦牟尼觉悟后,曾在祇园精舍住了25年之久,他的大部分经典都是在那里宣讲的,后世常泛指柢园或柢树林为佛教寺院。
(七)智慧海
智慧海建于乾隆年间,是一座外形为仿木结构,实际全部采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两层“无梁殿”。佛殿外墙壁用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其间镶嵌了1008尊琉璃佛像,由于遭八国联军破坏,如今已不完整。殿内原供奉无量寿佛以及各式大小佛像40多尊,后因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抢劫和毁坏,现仅存佛教造像数尊。
昆明湖
源于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兵的典故,当时汉武帝派使臣前往身毒,今印度一带,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汉武帝大怒决定征服昆明国,于是在长安城内挖了昆明池操练水兵,乾隆皇帝借此典故将西湖命名为昆明湖,也曾在此操练水兵寓意自己也是像汉武帝一样,是治理国家的明君,开疆扩土的英主。
远处玉泉山的玉峰塔犹如建造园内,西山群峰也尽收眼底,丰富了园内景观,组成了以昆明湖为近景,西堤为中景,玉峰塔及西山群峰为远景的山水画卷,这是我国典型“借景”造园手法。西堤上有六座形态各异的小桥,分别是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
界湖桥是西堤六桥中最北面的一座,位于昆明湖(内湖),西湖(外湖)与后湖(后河)的分界处,故名界湖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名柳桥,而最南端的柳桥称界湖桥,光绪年间重建时将两桥名互换。
豳风桥在清漪园时期称桑苧桥,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为避已故咸丰皇帝的名讳奕zhu也为避其谐音如丧主,将其改为豳风桥。豳风二字出自《豳风七月》,描写的是百姓耕田采桑的劳动场景。
玉带桥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后们乘船从清漪园去静明园的必经之路,为了满足行船的需要设计成了高拱形单孔石桥。因形似玉带而得名,东西两侧的桥身上刻有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字。
镜桥名称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境。
练桥名称出自于南朝诗人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意境,练是白色的丝织品,寓意此桥架在澄静如练的昆明湖上。
在练桥和镜桥之间还有一个建筑是景明楼,景明楼的名称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昆仑石碑共有两块,一块立于绣漪桥北面,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一块立于铜牛北
面,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昆明湖东岸景观的御制诗。
沿着堤岸向北走看到的亭子就是廓如亭,它是我国古典园林中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在这里观景视野开阔,所以叫廓如亭,又因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故又俗称八方亭。
连接廓如亭和南湖岛的就是十七孔桥,全长150米,宽8米,仿照金代卢沟桥建造,望柱上共雕刻有544只形态各异的狮子,数量远远多于卢沟桥。
铜牛位于廓如亭的北侧,铜牛是镇水之物,为了阐明其用意,乾隆皇帝还特意撰写了四言铭文《金牛铭》,用篆体刻在金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
东堤最北侧的建筑就是文昌阁了,是颐和园六座城关(六座城关的名字)中最大的一座,阁内供奉文昌帝君坐像,它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共文昌帝,一共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介绍完了西堤东堤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昆明湖中的大小岛屿。
在文昌阁西北是由大小两座岛屿组成的知春岛,大岛上建有知春亭,亭名源于宋代大文濠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
南湖岛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南湖岛上有涵虚堂和广润灵雨祠,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乾隆年间仿照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后来因为南湖岛基础逐渐下沉,嘉庆便把它改为一层的涵虚堂,光绪年间慈禧曾在此检阅水师学堂的官兵进行的阵法演练。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宋真宗时称广润祠,乾隆年间改为现名。其香火延续到清末,现在看到的是1986年重修的。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是仿造江苏无锡运河中的黄埠墩建造的,凤凰墩上原有一座凤凰楼,它与南湖岛上的龙王庙相对,寓意“龙凤呈祥”。
藻鉴堂位于西堤南面湖泊中,古人把选拔人才成为澡鉴,乾隆皇帝借以寓意人才难得,清漪园时期内有很多真宝,1903年重修后,将其改为欧陆风情,并配有西洋厨师,慈禧在这里宴请或外驻华公使。
治镜阁位于昆明湖西面水域,原本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已经是一座水中荒岛了。
万寿山后山和后湖
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