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答案网首页 | 知识点首页 | 语文知识点 | 数学知识点 | 英语知识点 | 历史知识点 | 政治知识点 | 物理知识点 | 化学知识点 | 生物知识点 | 地理知识点 | 知识点梳理
 栏目类别:知识点 >> 高中 >> 生物

遗传物质

更新时间:2016/8/22 15:58:00  手机版

  遗传物质发现的实验及其内容:

  1、遗传物质:

  ①概念:能单独传递遗传信息的物质。

  ②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③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是:

  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b、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连续性;

  c、能指导蛋白质合成;

  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2、实验:包括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少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①肺炎双球菌

  ②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a、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

  b、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

  c、实验原理: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

  d、实验过程:

  e、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a、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

  b、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

  c、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

  d、实验过程及分析

  e、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d、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a、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b、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c、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实验思路: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e、实验过程:标记细菌→标记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细菌→搅拌离心。

  科学家首先用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并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了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然后,用被标记的T2噬菌体分别去侵染细菌(上图),当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大量增殖时,生物学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测试。

  f、测试的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即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即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DNA传给后代的,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体内转化实验与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实验设计思路比较

  2.两个实验遵循相同的实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

  3.实验结论比较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知识点拨:

  1、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

  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

  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

  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

  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元素的去向问题

  ①若用32P和35S标记病毒而宿主细胞未被标记,相当于间接地将核酸和蛋白质分开,只在子代病毒的核酸中有32p标记。

  ②若用32p和35S标记宿主细胞而病毒未被标记,则在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均有标记元素。

  ③若用C、H、O、N等标记病毒而宿主细胞未被标记,则只在子代病毒的核酸中有标记元素。

  ④若用C、H、O、N等标记宿主细胞而病毒未被标记,则在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中均可找到标记元素。

  3、标记噬菌体时应先标记细菌,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这样来标记噬菌体。因为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后代,所以在培养基中它是不能繁殖后代的。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除此之外,还能证明DNA能进行自我复制,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5、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细胞生物(包括原核和真核生物)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DNA病毒、RNA病毒)。

  7、DNA有四种碱基(AGCT),四种脱氧核苷酸。RNA有四种碱基(AGCU),四种核糖核苷酸。

  知识拓展:

  1、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设法把 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2、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其蛋白质变性失活; DNA在加热过程中,双螺旋解开,氢键被打断,但缓慢冷却时,其结构可恢复。

  3、转化因子的实质是S型细菌的DNA片段整合到了R型细菌的DNA中,即实现了基因重组。

  4、T2噬菌体

  (1)结构:

  (2)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它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头部内含有DNA。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就会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来合成自身的组成成分,进行大量增殖。当噬菌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大量的噬菌体。

  5、侵染特点及过程

  ①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核酸→合成 →组装→释放五个过程。

  6、增殖特点:在自身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成分,进行增殖。

 下一篇:DNA分子的结构
 初中生物知识点推荐
 高中生物知识点推荐
CopyRight @ 2018   知识点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