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1.平原、低山、丘陵相间的地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北部为淮北平原;中部为皖西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南部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分南北两列,之间有巢湖盆地。全省最高峰:莲花峰(黄山主峰),石台的蓬莱仙洞和广德的太极洞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形成的。
2.温和湿润的季风气候
安徽省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温和湿润,夏雨集中。黄山、天柱山成为避暑胜地。
(1)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
淮河以北为暖温带(温度带)半湿润(干湿地区)地区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温度带)湿润(干湿地区)地区
(2)降水分布特点:南多北少,山地多,平原和丘陵地区少。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我有的天气现象。一般从6月16日至7月10日,历时24天。
(3)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其中淮河流域尤为突出。
3.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1)三大流域
淮河横贯安徽北部长江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称南部的新安江,属钱塘江水系
(2)安徽省最大湖泊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属于长江水系,有“皖中明珠”之称。瓦埠湖是淮河水系中最大湖泊。大型水库分面在大别山区的有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等水库,黄山脚下的有陈村水库(又名太平湖)。
4.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
(1)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垂直分布。植物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繁多。有大面积的人工林和经济林。
(2)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棕壤,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红壤。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文化与旅游
1.地域文化:安徽省三大文化板块--徽州文化(新安文化)、皖江文化(江淮文化)、涡淮文化。
(1)徽州文化(新安文化):与敦煌学、藏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域文化。
(2)皖江文化(江淮文化):以古皖文化和桐城文化为标识,庞大复杂。桐城派。
(3)涡淮文化:孕育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化,以华佗、张仲景为代表的建安医学。
2.丰富的旅游资源
(1)长江以南
五大名山黄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九华山: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道教名山;清凉峰、牯牛降:生物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桃花源里的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歙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安江、太平湖以及众多的洞穴等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纪念地
(2)长江以北
天柱山E琅琊山、巢湖、花亭湖、大别山区的五大水库和天堂寨寿县、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革命纪念地
3.文化产业布局“一核三区”新格局:合肥为核心、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地区
4.三大旅游区: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和新皖北区域旅游区。
(1)大皖南国际旅游区:“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2)泛巢湖国家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以巢湖、大别山为依托,由合肥、安庆、滁州、六安构成。
(3)新皖北区域旅游区:以亳州为中心,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突出亳州与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