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答案网! 请  登录  |  免费注册   收藏本站Ctrl+D    
答案网
  

 答案网首页 | 知识点首页 | 语文知识点 | 数学知识点 | 英语知识点 | 历史知识点 | 政治知识点 | 物理知识点 | 化学知识点 | 生物知识点 | 地理知识点 | 知识点梳理
 栏目类别:知识点 >> 高中 >> 地理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更新时间:2016/8/24 16:54:00  手机版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别称:地带性

  定义: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影响因素: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导致气候、自然带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从山麓到山顶。

  主要分布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地。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重点解析:雪线

  1、含义:

  永久积雪区的最低界限,即常年积雪的下界。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多,每年降水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即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线,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气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把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实为一个地带,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在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有多年积雪和冰川的形成。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2、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气温:与气温成正相关,温度高雪线高;

  降水:降水量大→雪线低;降水量小→雪线高。

  山势:雪线及以下:陡→雪线高;缓→雪线低。雪线及以上:平坦的缓坡,积雪易遭风吹蚀,而使雪线抬高;陡峻的山坡,往往发生雪崩,而使雪线下降。

  坡向:阳坡,T高→雪线高;阴坡,T低→雪线低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高度从低纬向高纬地区降低,反映了气温的影响。

  在中国西部,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寡。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地形通过影响气温和降水而间接影响雪线高度。在同一山地,南坡的雪线通常比北坡高。但在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温和年降水量相差极大,致使南坡雪线(4500米)比北坡雪线(5900~6000米)低1400~1500米。

  雪线高度不仅有空间差异,在时间上也有一定变化。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这种变化有季节性的,也有多年性的。第四纪时期几次大的气候波动,出现冰期和间冰期,都引起雪线的大幅度升降。故古雪线升降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在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3、雪线影响因素变化规律:

  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雪线高度受气温、降水、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地而异。

  (1)气温

  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如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为4800~5200米,天山为3500~4200米,北新地岛为600米。

  (2)降水

  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否则,反之。副热带高压区降水量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量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迎风坡降水量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少,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高达5800米。

  (3)地形

  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的影响。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雪线高,阴坡则相反;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雪线较高,坡缓的地方则相反。

  (4)气候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根据材料可知,昆仑山冰川融化速度加剧,雪线每年最快上升可达百米。

  4、雪线纬度分布规律:

  由副热带地区向两侧高低纬度递减。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初中地理知识点推荐
 高中地理知识点推荐
CopyRight @ 2018   知识点 www.zqnf.com    All Rights Reserved